三國詩詞《義釋曹操》原文|譯文|賞析
曹瞞兵敗走華容①,正與關公狹路逢。
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②。
【釋詞】
①曹瞞:即曹操,小名阿瞞。華容:縣名,西漢置。在今湖北潛江西南四十公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赤壁戰敗北歸,敢道于此。
②走:使動用法,使……逃走。蛟龍,比喻曹操。
【賞析】
關羽奉命守候華容道,大敗而逃的曹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覷。程昱對曹操說: “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 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于彼,今只親自告之,可脫此難。”曹操只得縱馬上前,向關羽求情: “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說: “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 曹操又說: “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 大丈夫以信義為重。……” 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后來五關斬將之事,如何能不動心? 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一發心中不忍。于是放走了曹操。這首小詩便是對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概括。
這首小詩一目了然,字面上沒有什么難懂的地方。藝術上也沒有什么特色,值得一書,它只是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一情節的概括。小說家在這里設置一首詩歌,從對曹操貶稱曹瞞,對關羽尊為關公,便知其可能是因為關羽這一義舉,已成為千百年的口碑,為人傳頌,故以詩贊之。
傳為口碑的東西,看似人人不以為然,其實這里面蘊涵的文化現象很難做出解釋。“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關羽這一義舉便是一例。諸葛亮借得東風,回到夏口,調遣將士圍剿曹操敗軍,惟一不啟用關羽。關羽 “耐不住,乃高聲曰: ‘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后。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 孔明笑曰: ‘云長勿怪! 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 于是諸葛亮點明“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曹兵敗,必走華容道; 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關羽聽罷,一邊申述 “今日撞見,豈肯放過” 之由,一邊立下軍令狀。可見,此事前已料到,也已講明,何況具結了軍令狀,做出了保證。但當曹操來到華容道,先以報恩之義打動關羽的惻隱之心,接著曹操機智地引用 《春秋》庾公之斯的故事,攻其最講《春秋》之義的性格特點,解除了關羽以公廢私的精神警戒線。關羽的心理何嘗沒有激烈的沖突,小說家用了一連串的外部動作做了刻畫,先是“動心”、“不忍”; 待曹操乘勢沖過,他又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于地。關羽又是“不忍”、“猶豫”; 當 “張遼驟馬而至”,關羽又 “動故舊情,長嘆一聲,并皆放去”。關羽深知自己的罪責,回軍請死。小說家非但這里不置一言譴責之詞,反倒大加贊美: “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今千秋仰義名。”
小說家贊美的 “義”,正表現了倫理道德與法律精神的矛盾。關羽處于其中,實在是二難選擇,只好以自己的請死,來調和義氣與軍法的一致。問題并不在關羽如何辦?而在于為什么會產生這二難選擇?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封建政治文化的特點: “為國以禮”,“為政以法”。中國的法始終是宗法倫理的附庸。首先人治大于法治。法律公平的原則,總是與良心、感情混淆。諸葛亮這位以法治國、以法治軍嚴明的封建政治家以軍令狀在此,喝叱武士將關羽推出斬之,劉備馬上出面,以 “三人結義”、“誓同生死” 為由,請情告免。其次,倫理觀念與法律精神相悖,什么等級觀念,“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皇權至上,男尊女卑觀念等等,都深深地影響法治,甚至使法扭曲變形。第三,倫理標準善惡代替法律標準。同是殺人越貨,如果是窮人殺了富人,那么就是殺富濟貧,就是大俠; 倘若殺了平民百姓,那么就是強盜。而沒有什么“合法”或“非法”的嚴格界限。由此可知,關羽義釋曹操之所以傳為口碑,受人贊揚,是因為這種義,深植在中國倫理文化的土壤上。
上一篇:三國詩詞《嚴顏降蜀》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于禁不忠》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