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唐詩賞析,《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原文與注釋
李 白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①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②
【注釋】 ①戎虜: 與下句的胡塵皆指安祿山之亂。②日邊: 皇帝的身邊。
【鑒賞】 這是一首充滿愛國熱情,意欲舒展抱負的抒懷詩。
胡人安祿山起兵造反,攻陷潼關、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經營長江流域。永王請李白出廬山為幕僚。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展平生抱負,“奮其智能,愿為輔弼”,成為像東晉謝安那樣叱咤風云的人物。
首句就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試借君王玉馬鞭”,豪邁俊逸,可謂出語驚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軍權,又來得有詩味多了。這種超凡的豪邁,不僅表現在敢于毛遂自薦、當仁不讓的舉措上; 也不僅表現在 “平交諸侯”、“不屈己不干人” 的大方風儀上; 還表現在 “試借”二字上,詩人并不稀罕權力 “玉馬鞭” 本身,不過借用一回而已。
有軍權才能指揮戰爭,這是極普通的常識。一到詩人筆下,就被賦予了理想的光輝,一切都化為神奇。次句就指揮戰爭的從容自信而言,詩意與 “為君談笑靜胡沙” 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較起來,連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都變得平常了。能自如地指揮三軍將士已不失為一個高明的統帥了; 而高坐瓊筵之上,于觥籌交錯之間 “指揮戎虜”,贏得一場戰爭,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跡了。寫戰爭而沒有一絲火藥味,還匪夷所思地用上 “瓊”、“玉” 字樣,這就把伏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戰爭也浪漫化和詩意化了。這又正是詩人個性的自然流露。
當時不是“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幾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這樣的英才,一切都將變得輕而易舉。“南風一掃胡塵靜”,幾乎轉瞬之間,就使 “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李白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以南風掃塵來比喻戰爭,不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義。古人認為南風是滋養萬物之風;“南風” 句也就含有興邦復國之意。而永王的軍隊和大本營都在南方,用 “南風” 設譬也十分貼切。
當完成如此偉大的統一事業之后,又該怎樣呢? 出將入相?這不是詩人的志向。詩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戰國的魯仲連,實現理想后即功成身退 (見李白《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末句詩人再一次表達了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人長安到日邊” 不但意味著 “談笑凱歌還”,還隱含著詩人功成弗居、功成身退之意。詩人沒有看到,永王李璘是個想取代父王皇位的野心家,在他那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的從政活動最后以悲慘的失敗告終,但他燃燒著的愛國熱情卻并不因此減色。
在唐人絕句中,像本詩這樣飽含政治熱情,把干預現實和追求理想結合起來,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創作的作品,確屬不多見。全詩形象飛動,詞氣夸張,寫得興會淋漓,千載以下讀之,仍凜凜有生氣。
上一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唐詩賞析,《夢游天姥吟留別》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蘇颋·汾上驚秋》唐詩賞析,《汾上驚秋》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