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元九后詠所懷》言情贈友詩歌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閑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 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元和四年 (809)二月,元稹除監察御史。三月,使蜀,劾奏故劍南東川節度使嚴礪等違法加稅,并本八十八家冤事,為執政者所忌。使還,命分司東都。在東都,元稹不畏權勢,仗義直言。河南尹房式有不法事,稹奏攝之。執政者惡稹專橫,罰俸,召還長安。途經華陰敷水驛,與宦官劉士元爭驛房,宰相以稹有失體統,貶之為江陵府士曹參軍。這首 《別元九后詠所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
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中四句為第二部分,后四句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環境烘托。冷雨打著桐葉,寒風吹落了槿花,秋來了,帶來了一片蕭索景象。而詩人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實花何曾流過淚,鳥又如何能使人驚?由于內心感情上的凄涼,從而使客觀存在的事物也蒙上了一層凄涼的色彩。理論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移情作用。詩人所以感到是生活在一片凄風冷雨的蕭索環境之中,還是由于心情的孤寂。
第二部分是寫心情,同時也是第一部分的深化。冷的風,凄的雨,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已經是夠孤獨的了。然而,恰恰在這時,好友卻又要遠離自己而它去,這是何等的恨事! 悰: 歡樂。無悰,沒有歡樂。好友為什么要遠離自己而去?沒有言明,只說 “勿云不相送”。為什么 “不相送”呢? 因為好友遭到貶謫。不是不愿送,而是不能送。這就比言明更耐人尋味。接下的一句: “心到青門東” ,把詩人的惜別之情推到了高峰。唐長安外廓城外東面有三個門,北通化門,中春明門,南延興門。春明門又叫青門、青城門、青綺門。是唐人離長安東行送別之所。客觀上不允許自己和好友送行話別,而自己的心,早已飛到青門之東了。客觀上可以受到阻撓,而任何力量對于深厚的友情都是阻擋不住的。這既是對友情的摯著表現,又是對阻撓友情勢力的詛咒。
第三部分是感慨,也是前兩部分的結論。
同門為朋,同志為友。白居易和元稹,既是同榜拔萃,又是新樂府的共同倡導人, 既同門, 又同志, 有莫逆之交。 所謂“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就是指此而言的。不過,這一句話還只是不動聲色的客觀敘述。“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便充滿感情的色彩了。
“長安百萬家” ,元、白時代的長安,已是上百萬人的大都市了。然而,元稹一走,白居易立刻就感到自己像生活在漫無人煙的大沙漠之中。一百萬人頂不上元稹一個人在白居易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其友情之深,到了何種程度!“友情”是什么?看不見,摸不著,然而,一句“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便把“友情”的力量和作用,具體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詩人的用筆何等美妙。
據說白居易每成一詩,就讀給老媼聽。老媼聽明白了,這首詩就算作成了; 如果老媼聽不懂,那就得從新改過,直到老媼聽懂為止。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不過,白居易的詩的確通俗易懂。這首《別元九后詠所懷》 ,就非常通俗。除了“心到青門外”一句外,沒有難懂的字句。然而,在一淡如水的語言中,卻表達出了深厚的感情。由環境烘托,到直抒胸臆,然后放開感情的閘門,慷慨陳情,給人一種深沉摯著的感覺。
上一篇:《減字木蘭花》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別內赴征(其三)》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