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馬謖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失守街亭罪不輕①,堪嗟馬謖枉談兵②。
轅門斬首嚴軍法③,拭淚猶思先帝明④。
【釋詞】
①街亭:地名。亦稱街泉亭。故址在今甘肅莊浪東南。諸葛亮出師,使馬謖與魏將張郃戰。馬謖不聽節度敗失此地。
②堪嗟:嗟,嘆自、可嘆。枉:白白地。
③帶兵將帥的營門。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④拭淚:拭,擦。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先帝:劉備。
【賞析】
馬謖失街亭,造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不殺他便無法嚴肅軍紀,諸葛亮依法辦事,揮淚斬馬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宣城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隨劉備入蜀。做過縣令、太守。才氣過人,精通謀略。諸葛亮很器重他,經常與他通宵達旦地談論軍事戰法。但他畢竟只是一個書生,而不是軍事指揮家。
“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諸葛亮征詢諸將去守街亭時,馬謖自告奮勇。諸葛亮叮囑他不可輕視,而他很自負地說:“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來到街亭,看了地勢,他驕狂地說:“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于是輕易地做出“山上屯軍”的錯誤決策。王平向他諫道:倘魏軍“四面圍定”,“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馬謖不假思索地大笑說:“汝真女子之見! 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再諫,馬謖只是不聽,還輕蔑地斥責王平:“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從主動請兵到街亭屯軍,馬謖自恃熟讀兵書,不以為然,而偏偏在實踐中教條地搬弄兵法,碰得頭破血流,以致喪身辱命。
“轅門斬首嚴軍法”,街亭失守,馬謖之罪當斬,但斬馬謖,諸葛亮是十分心疼的。馬謖街亭失守,招致整個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對馬謖說:“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地,皆汝之過也! 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因此諸葛亮還是依法辦事殺了他。“左右推出馬謖于轅門外,將斬。參軍蔣琬自成都至,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曰:‘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諸葛亮講了孫武治軍,執法嚴明,不得不斬的道理。從個人感情上來講,諸葛亮與馬謖情同父子,斬馬謖,他三次落淚:先是“揮淚”將馬謖推出斬首。繼而“流涕”同蔣琬談論不得不斬的道理。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又“大哭不已”。當然這哭,也含有對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痛心。
馬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熟讀兵書,深諳戰法,在諸葛亮的帳下出謀劃策,不失為好的智囊。蜀軍南征孟獲時,諸葛亮征詢他的意見,馬謖建議:“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諸葛亮對此很贊賞:“幼常足知吾肺腑也!”北伐出兵前,諸葛亮所慮者是勁敵司馬懿。馬謖又建議使用反間計,利用魏主曹睿素懷疑忌,散布流言蜚語,張貼榜文,謠傳司馬懿要造反。果然此計離間奏效,司馬懿被削去兵權。但馬謖缺少親臨戰場,實地指揮的經驗,也就是說,缺乏從“紙上談兵”到真正指揮作戰的能力。身經百戰的劉備對馬謖這一弱點看得很清楚,臨終前因看到馬謖在身旁,便令其退出,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諸葛亮想到這些,“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試淚猶思先帝明。”
上一篇:三國詩詞《馬騰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馬超大戰潼關》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