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蔣干中計》原文|譯文|賞析
曹操奸雄不可當①,一時詭計中周郎②。
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釋詞】
①當:動詞,相抵。
②中(zhong):合乎。意思是說曹操的計謀被周瑜所利用,即將計就計。這句詩為了押韻的需要,詞序倒置,本應“一時中周郎詭計”。
【賞析】
周瑜故意耍了個“醉酒吐真言” 的假象,在帥案上放了一封偽造的蔡瑁、張允的降書,并留給蔣干一個盜書的機會 蔣干返回曹營,“取出書信,將上項事逐一說與曹操。操大怒……” 將蔡瑁、張允二人推出斬首。曹操為蓋世奸雄,詭計多端。按一般常理,周瑜設下的反間計,瞞過蔣干這個自作聰明的腐儒容易,但要騙過老謀深算的曹操并非易事,因此小說家感嘆道: “曹操奸雄不可當。”但為什么 “一時詭計中周郎” 呢? 事出有因,一則蔡瑁、張允是荊州劉表的屬下,新投過來的降將,多疑多忌的曹操對他們心存芥蒂,不會放心。二則這兩個人在曹操心目中本來就是“諂佞之徒”。如不是眼下曹操訓練水軍急需用人,早就將其二人另當處置了。蔡、張二人新降之初,荀攸便向曹操進言: “蔡瑁、張允乃諂佞之徒,主公何遂加以如此顯爵,更教都督水軍乎?” 曹操笑曰: “吾豈不識人! 止因吾所領北地之眾,不習水戰,故且權用此二人; 待成事之后,別有理會。”這便透露曹操當時重用蔡、張二人,實出于不得已。三則曹操已經疑心蔡、張二人怠慢水軍訓練,不夠效力。三江口水戰,曹軍敗回,曹操便喚蔡、張二人,斥責說: “東吳兵少,反為所敗,是汝等不用心耳!” 所以當蔣干盜回周瑜設置的假情報,立刻誘發了曹操內心深處的疑慮,勃然大怒,召喚蔡、張二人到帳下。曹操說: “我欲使汝二人進兵。”蔡瑁回答: “軍尚未曾練熟,不可輕進。”曹操怒曰: “軍若練熟,吾首級獻于周郎矣!” 一時盛怒,將其二人處死。但當 “獻頭帳下,操方省悟曰: ‘吾中計矣!’”雖然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間計,但情節的來龍去脈刻畫曹操心理過程,卻十分令人信服。他不是因智能低一籌,而是心理的疑忌和感情的沖動,一時蒙住了心竅。所以剛剛誤殺,便已醒悟。
蔡、張二人賣主求生,不為人齒。因此當其二人被誤殺,本是悲劇,不但沒有引起人們的同情,反得到冷冷的嘲諷: “蔡、張賣主求生計,誰料今朝劍下亡!”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為國家為君主舍身取義的不乏其人,小說家處處在《三國演義》的情節之中,字里行間,浸透著對這種忠義精神的歌頌。但是,“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尤其歷史動蕩的歲月里,君擇臣,臣亦擇君,屢見不鮮。滿龐勸降徐晃時曾說: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 周瑜薦魯肅時亦說: “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而且小說中對荀或、郭嘉、法正等眾多棄舊主投新君的人物,非但沒有指斥,反而褒頌。那為什么對蔡瑁、張允二人投降曹操,卻貶為賣主求生,這就涉及到了小說家一貫傾注的道德倫理觀念。君臣的雙向選擇有一個政治道德標準,即追求賢,君選賢臣,臣擇賢君。當然,在具體的歷史的背景下,賢君、賢臣都是相對而言的,荀彧、郭嘉,棄袁紹這個昏愚的君主,投奔一代明君曹操,是求賢。而蔡瑁、張允是面對劉備與曹操這二位君主而擇,他們棄劉備投曹操,在處處標榜擁劉貶曹傾向的《三國演義》 中,就是背賢而迎奸了。這首詩是周靜軒所作,毛宗崗修定《三國演義》時將其保留。可見他注重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而不僅僅是個人感情的好惡。
上一篇:三國詩詞《董賊潛懷》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蔡邕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