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史記·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為楚懷王左徒②。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③。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 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⑤,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 “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⑥,曰以為‘非我莫能為’ 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⑦,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⑧。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 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⑨,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⑩,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11),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2)。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14),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 “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 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15)。”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 “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16),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17)。魏聞之,襲楚至鄧(18)。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19),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20)。” 張儀聞,乃曰: “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fù)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fù)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 “何不殺張儀?” 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21)。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 “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22)。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23),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24),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2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26),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 曰: “井渫不食,為我心惻(27)。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28)。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歟(29)?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 何不其糟而啜其醨(30)?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31)?”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32),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3)! 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34)!”
乃作《懷沙》之賦(35)。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36)。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37)。
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38)。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39)。
太史公曰: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 《鵩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0)!
【注釋】 ①屈原 (前340—前278): 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楚之同姓: 楚國的祖先姓羋 (mi),屈原是楚國先王的苗裔,其祖先屈瑕受封于屈地,因以為姓氏。屈、景、昭等氏,都是楚國王系之大族。②楚懷王: 名槐,在位三十年 (前328—前299)。左徒: 楚官名,相當(dāng)于上大夫而低于令尹。③強志: 記憶力強。嫻: 熟悉,擅長。④同列:官階相同。⑤屬 (zhu): 正當(dāng),正好。⑥伐: 夸耀。⑦方正: 行為正直。⑧離憂: 遭遇憂愁。⑨《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 《論語·八佾》: “《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好色,指好寫男女戀情。《小雅》: 《詩經(jīng)》 中的一部分,其中有一些諷刺政治的詩,但并未逾越君臣界限,所以說“怨誹而不亂”。誹,諷刺。⑩帝嚳(ku): 傳說中的五帝之一,號高辛氏。齊桓: 春秋時期第一個有名的霸主。湯、武: 商湯、周武王。(11)約: 隱約。微: 幽深。(12)疏: 疏懈。(13)濯淖污泥: 比喻污濁的環(huán)境。蟬蛻: 蟬蛻殼后高飛,比喻不為環(huán)境影響,品行高潔。皭(jiao)然: 潔白干凈的樣子。滓: 污濁。(14)絀 (chu): 同 “黜”,罷免、斥退。(15)惠王: 秦惠王。張儀: 魏人。主張 “連橫”,游說六國共同事秦,為秦惠王重用。詳: 同 “佯”,假裝。張儀入楚在楚懷王十六年 (前313)。厚幣: 豐厚的禮物。委: 呈獻。質(zhì):進見時攜帶的禮物。商於 (wu): 秦地名,今陜西商縣至河南內(nèi)鄉(xiāng)一帶。(16)丹、淅:二水名。丹水,又稱丹江,漢江支流,源出陜西商縣西北,東南流經(jīng)河南,至湖北均縣入漢江。淅,源于河南盧氏縣界,南流,在淅川南,合于丹水。(17)藍田: 秦縣名,在今陜西藍田縣西。(18)鄧: 今河南省鄧縣。(19)明年: 指楚懷王十八年。(20)甘心: 猶今所謂 (殺之以) “解恨”也。(21)殺其將唐昧: 戰(zhàn)事發(fā)生于楚懷王二十八年(前301)。唐昧,一作唐蔑。(22)內(nèi): 同“納”,接受。(23)頃襄王: 名熊橫,前298年—前263年在位。(24)咎 (jiu): 抱怨,責(zé)備。(25)睠(juan) 顧: 睠,同 “眷”。眷戀,懷念。“不忘欲反”: 不忘掉楚國,想返回楚國去。(26)反覆之: 指撥亂反正,恢復(fù)清明政治的舊觀。(27)渫(xie): 淘去泥污。這兩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為世所用,用井水比喻人事。(28)短: 毀謗。遷: 放逐。指再度放逐到江南。(29)三閭大夫: 掌管楚國王族三姓 (屈、 景、 昭) 事務(wù)的官。(30) (bu): 飲食。 啜
(chuo): 喝。醨 (li): 淡酒,酒味不厚的。(31)瑾、瑜: 都是美玉,比喻懷抱著美善的才德。為: 疑問句的句末助詞。(32)彈冠: 用手彈去帽子上的灰塵。(33)察察: 潔白。汶汶: 污垢。引申為蒙受污垢或恥辱。與 “察察” 相對。(34)常流: 同 “長流”,指江水。皓皓(haohao) 之白: 比喻品德的高貴潔白。溫蠖 (huo): 污濁。(35)《懷沙》: 《楚辭·九章》中的一篇。懷沙,懷抱沙石,指如此而投江。一說,懷念長沙。(36)汨(mi) 羅: 水名。在今湖南省汨羅縣。(37)為秦所滅: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38)賈生: 指賈誼。太傅: 官名,職務(wù)是輔佐、教導(dǎo)國君或太子。(39)投書以吊屈原: 指賈誼寫的 《吊屈原賦》。(40)《鵩鳥賦》:賈誼作。同生死: 生死同等看待。去: 謂政治失意,放逐在外。就: 謂在朝供職。爽然:茫茫無主的樣子。
【譯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過楚懷王的左徒。他學(xué)識廣博,強于記憶,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內(nèi)政方面,他常和懷王商議國家大事,發(fā)號施令; 外交方面負責(zé)接待賓客,應(yīng)酬諸侯。楚懷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官階相等,為了爭寵,心里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楚懷王任命屈原制定憲令,正值起草階段,還沒有最后審定,上官大夫見了就來搶奪,屈原不給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說: “大王派屈平制定法令,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每次法令一公布,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 ‘除我以外,沒有誰能做此事。’”懷王很生氣,從而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讓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邪惡小人以私害公,品行方正的君子不能容身于世,所以他憂傷愁悶、沉郁深思而創(chuàng)作了 《離騷》。“離騷” 的意思,就是 “遭遇憂愁”。天,是人的起始; 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困難的時候,總是會返回到根本上去。所以人在勞苦疲憊到極點的時候,沒有不呼喚天的; 疾病毒痛的時候,沒有不呼爹喚娘的。屈原走的是正道,行為正直,竭盡忠心用盡才思來侍奉他的君王,小人卻離間了他們,可以說是處境艱難啊! 誠實可靠卻被懷疑,忠心耿耿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憤嗎?屈原作《離騷》,大概就是由怨憤所引起的。《國風(fēng)》喜歡吟詠男女戀情卻分寸得當(dāng),《小雅》 雖多怨恨諷刺,卻沒有違亂君臣的界限。像《離騷》這樣的作品,可以說兼有《國風(fēng)》、《小雅》 的特點。在《離騷》里面,講到遠古帝嚳時代,近古曾說到春秋時代齊桓公,中古曾敘述到商湯和周武王的事情,用這些史實來諷刺楚國當(dāng)時的政治措施。詩中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把國家治亂的來龍去脈清楚明白地展現(xiàn)出來。他寫的文章很隱約,用的辭句很幽深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方正。他講的事雖細小,但意義卻很重大,列舉的事物雖然是眼前常見的,可是所表達的意思卻很深遠。由于志趣高潔,所以他的書中多稱引美人、芳草; 行為方正,所以他到死也不肯疏懈。雖處于污泥之中,卻能潔身自好,就像秋蟬脫殼一樣,浮游于塵埃之上,不被塵世的污垢所玷辱。他真是潔白無瑕,出污泥而不染啊。推究屈原的這種高尚精神,即使與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罷免之后,秦國想攻打齊國,齊國同楚國合縱親善,秦惠王擔(dān)心這件事,于是就命令張儀假裝背離秦國,拿著厚禮呈獻給楚王,表示愿意效忠楚國,說: “秦國非常憎恨齊國,可是齊國卻同楚國親善結(jié)盟,楚國真能夠同齊國絕交,秦國情愿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 楚懷王貪得土地又信任張儀,就同齊國絕交,派使者到秦國去接受土地。張儀騙使者說: “我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有六百里。” 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國來報告懷王。懷王大怒,便大舉興兵討伐秦國。秦國調(diào)兵迎擊,在丹江、淅川流域把楚軍打得大敗,斬殺楚軍八萬人,俘虜了楚國將領(lǐng)屈匄,侵占了楚國的漢中地區(qū)。懷王就征調(diào)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國作戰(zhàn),在藍田打了一仗。魏國聽到了這個消息,便偷襲楚國,一直打到鄧城。楚軍害怕起來,從秦國撤回。齊國因怨恨楚國,始終不派兵救楚,楚國大大地陷入困境。
第二年,秦國割漢中地區(qū)給楚國以講和。楚王說: “我不愿要土地,只要得到張儀殺之以解恨。” 張儀聽說之后,便對秦惠王說: “拿一個張儀就能抵漢中地區(qū),我請求到楚國去。” 張儀到了楚國,又用厚禮賄賂掌權(quán)大臣靳尚,叫他在懷王的寵姬鄭袖面前編了一番騙人的假話。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又把張儀放走了。這時候,屈原已被懷王疏遠,不再在朝里任重要官職,正出使在齊國,他回楚國后,勸諫懷王說: “為什么不殺張儀?” 懷王感到后悔,派人去追趕張儀,可是趕不上了。
后來,諸侯聯(lián)合起來攻打楚國,把楚國打得大敗,殺了它的將領(lǐng)唐昧。
這時,秦昭王和楚國通婚,想和懷王會面。懷王打算前往,屈原說: “秦,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 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他說: “為什么要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guān)系呢?” 懷王最終去了。進入武關(guān),秦國的伏兵便斷絕了懷王的后路,從而扣留懷王,要挾他割讓土地。懷王惱羞成怒,不肯答應(yīng)。向趙國逃跑,趙國不接納。他又到了秦國,終于死在那里,后來把棺柩運回楚國埋葬。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作令尹。楚國人因為子蘭慫恿懷王到秦國去而終于不歸的緣故,對子蘭不滿。
屈原也十分嫉恨子蘭等誤國,雖然被放逐,但仍眷戀祖國,惦記著懷王,不忘掉楚國,想返回楚國去,希望有朝一日懷王能夠醒悟,風(fēng)氣能夠改變。他掛念國君、想復(fù)興國家,希望撥亂反正,恢復(fù)清明政治的舊觀,他在 《離騷》篇中再三地表達這種意愿。然而始終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從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看出懷王是至死不悟的。
一個國家的君主,無論他愚昧還是聰明,賢能還是不賢能,沒有誰不想得到忠臣來幫助自己,選拔賢良來輔佐自己。可是亡國破家的事件接連不斷,而圣明的君主、政治清明的國家,幾代也遇不到一個,這就是因為他們所認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他們所認為的賢良并不是真正的賢良啊! 懷王因為不懂得識別忠奸,所以在宮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面被張儀欺騙,疏遠了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結(jié)果,軍隊遭到挫敗,土地被分割,丟失了六個郡,自身客死在秦國異地,被天下人恥笑。這就是無知人之明所造成的禍患啊! 《易經(jīng)》 上說: “井淘干凈了,卻沒人來喝水,使我的心里很難過; 其實,這種井水是可以汲上來食用的。遇著圣明的君王,大家都會得到福佑。”君王不明,怎么可能得到福佑呢!
令尹子蘭聽說屈原嫉恨他,非常惱怒,便唆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大怒,把屈原放逐到外地。
屈原來到江邊,披頭散發(fā),在江邊一邊走一邊吟唱,面色憔悴,形體枯槁。漁父看見了問他說: “您不是三閭大夫嗎? 為何來到這里呢?” 屈原說: “整個社會都渾濁不堪,只有我干凈清白; 眾人都醉了,只有我頭腦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 “那些圣人從不被事物所拘泥,而且能夠順應(yīng)世俗,與時進退。整個社會都渾濁不堪,為什么不跟著隨波逐流而且推波助瀾呢? 眾人都醉了,為什么不馬馬虎虎同人家一起去吃那些酒糟,喝那些薄酒呢? 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德操而讓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 “我聽說過: 剛洗好頭發(fā)的人,一定要彈一彈帽子上的土; 剛洗完澡的人,一定要抖一抖衣裳,使全身更清潔。怎么能夠讓自己潔白的身體,去蒙受外物的污垢呢? 我寧可跳進這長流的江水,葬身魚腹之中,又哪能讓高潔的心靈去蒙受世俗的污濁呢?”
他便寫了 《懷沙》 這一詩篇。
于是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之后,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這一班人,愛好文學(xué),并且因?qū)戅o賦被人稱贊。雖說都效法屈原,文辭寫得委婉含蓄,從容自如,卻終究不能像屈原那樣直言敢諫。屈原死后,楚國的疆土一天天縮小,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滅亡了。
在屈原沉汨羅江后一百多年,漢朝有個賈誼,做長沙王的太傅。他經(jīng)過湘水,把一篇 《吊屈原賦》擲到江中,來憑吊屈原。
太史公說: 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屈原的高尚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悲嘆。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投水自沉的地方,不能不難過地流淚,想象他為人的高貴品格。后來見了賈誼吊屈原的文章,又怪屈原,憑他那樣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能容身,而偏要選擇這樣投江沉水的道路? 再讀賈誼的 《鵩鳥賦》,他提出把死生同一,不把做官與不做官,在朝與在野的問題看得太重,又不覺茫然不知所措了。
【鑒賞】 《屈原列傳》最主要的思想就是為屈原的身世遭遇鳴不平,抒發(fā)了一種忠心耿耿,才華卓犖,結(jié)果卻遭受打擊,報國無門,以致窮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終天憤慨。對屈原的懷才不遇、一生坎坷,寄寓了極大的同情。文中縈繞的始終是這樣一種不平之氣,這種不平之中寄寓著司馬遷自己的身世之感,“以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故李景星說: “通篇多用虛筆,以抑郁難遏之氣,寫懷才不遇之感,豈獨屈、賈合傳,直作屈、賈、司馬三人合傳讀可也。”(《四史評議》)
其次,作品歌頌了屈原高潔自守、剛正不阿、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對屈原與日月同輝的光輝人格表示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司馬遷在作品最后的 “太史公曰”中說: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其一波三折,心馳神往,詠嘆不絕的情形,與他對孔子的追慕之情一樣。司馬遷不愧是屈原幾百年后的知己,楊慎說: “太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其論作《騷》一節(jié),婉雅凄愴,真得《騷》之旨也。” (《史記評林》引)
《屈原列傳》條理分明,一起連貫。對該文的布局和寫法之妙,李晚芳說:“篇首敘受讒之故,作《騷》之由,文情斐然,音節(jié)激越; 中敘外欺內(nèi)惑,以致喪師失地,活畫出一懷王,言少事賅,比《國策》更為簡練; 篇末慨君終不悟,己不必生,悲憤淋漓,如怨如慕,鵑啼猿嘯,聽之淚下,忠臣至死,猶系心君國,所謂身死而心不死也,真善狀屈子苦衷。通體以敘事夾議論,一唱三嘆出之,聲調(diào)超邁,亦是《國風(fēng)》、《小雅》之遺。”(《讀史管見》)
《屈原列傳》與《伯夷列傳》、《游俠列傳》一樣,都是《史記》 中抒情性最強的作品。文章夾敘夾議,反復(fù)吟詠,抒情議論的文字占了文章的一半以上。
上一篇:《古文·屈原列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范仲淹·岳陽樓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