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推敲”
“推敲”的傳說久已膾炙人口,講的是唐代詩人賈島的故事。據宋人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十所記云:
島赴舉至京,騎驢賦詩,得“僧推月下門”之句,欲改“推”為“敲”,引手作推、敲之勢,未決,不覺沖大尹韓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彼觳⑥\論詩久之。
這個故事一向被人引作美談,凡寫作詩文對遣辭造句加意斟酌的,都稱之為“推敲”。當然,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作家創作態度的嚴肅認真,以及賈島寫詩在烹煉字句上的功力,對后人誠然有一定的啟發借鑒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以為這個故事也正說明賈島寫這首詩時缺乏現實生活的基礎。王夫之在《姜齋詩話》卷二中有一段話評論此詩,略云:
“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v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關心! 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
王夫之在下文還引了王維兩首詩中的名句“長河落日圓”和“隔水問樵夫”,說它們“初非定景”、“初非想得”。
我覺得王夫之的話很對。因為賈島這種“推敲”的功夫正是他本人缺乏生活經驗的體現?!伴L河落日圓”是特殊景象,沒有經歷過的當然不易懸揣,這里姑不談;即以“隔水問樵夫”而論,如果王維當時看到的是“漁夫”或“農夫”,那他就不一定寫“樵夫”了。王夫之的意思是說,這個場面并非王維主觀臆造的。而賈島如果真有夜歸幽居的生活經驗,則他或推門徑入,或敲門以待,都可以用現實生活作依據,而不必以手作姿勢,研究“推”好還是“敲”好了。這個傳說同后世流傳的元人趙孟頫畫馬時以手據地做出馬的姿態的說法,我以為都是缺乏真實生活感受的表現。
至于就詩論詩,如果“推敲”的傳說可信,那韓愈認為“敲”字好,我以為倒是有道理的。賈島的全詩是: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一作“中”)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李凝幽居》)
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人,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近人也有說“推”字好的,我看還是毋寧同意韓愈的意見。
上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漢詩
下一篇:詞典札記·說“明月別枝驚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