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商隱·錦瑟》鑒賞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一般認為,此詩以句首二字命題,名為有題實則無題。因此,人們往往將這類詩,也歸入李商隱的“無題詩”之列。《錦瑟》是這類詩中最受人喜誦之名篇,但也是歷來解說最為紛雜的一篇“難詩”。
李商隱在世只四十六年,此詩是他四十多歲時的作品。由于此篇詩旨遙深,往往引來說詩者歧見紛紜。有的認為,這是用比興法,寓托自己遭際和抱負的政治抒情詩;有的又說,是借“瑟”感懷亡妻王氏的悼亡詩;也有的說,“錦瑟”,乃一婢女之名,此詩為她而作,故是一首愛情詩(見劉攽《中山詩話》);更有的認為,詩中兩聯象征著瑟彈奏時發出的適、怨、清、和四種聲調,因此,它是一首描繪音樂的詠物詩(見許彥周《詩話》等)。而朱編“選本”則附和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之說,解為“李商隱晚年追敘生平,自傷身世之辭”。等等之異說,不一而足。究竟怎樣正確認識此詩之內蘊及其主旨?還待細讀作品之后,再作討論。
首 聯: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一聯是說,見到瑟有五十弦,不禁聯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回顧平生,華年往事,歷歷在目。錦瑟,瑟身花紋如錦,故稱“錦瑟”。無端,心之一驚的意思,且有埋怨之意。為何? 因為“一弦一柱”,猶如一音一節,弦多而音繁,音繁則緒亂,使往事的追溯,無限傷感。思華年,即追思青年時代。
這里的“思華年”,正是全詩的詩眼所在。詩中種種物象、事象和意象,以至“境象”,統統由此派生而出。
頷 聯: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上句的莊生,即戰國時哲學家、道家代表之一莊周。曉夢,指夢醒之后。迷蝴蝶,為夢見自己變了蝴蝶而感到迷惑。詩歌用了“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說,浮生如夢,變化難測。此典出在《莊子·齊物論》中,大意是說,莊周夢見自身化為蝴蝶,栩栩而飛,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后來夢醒了,自己還是莊周。我真不曉得,莊周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它原是闡明道家物化的道理的,后用以比喻撲朔迷離境況,或對往事的追憶和夢境。
下句化用了“杜宇化鵑”的典故,表示自己的傷時之感、身世之痛無法明言,只有借杜鵑之口代為訴說。詩中的望帝,名叫杜宇,原是周末蜀地的一位君主,后來不幸國亡身死,死后化成一只杜鵑鳥,暮春啼血,哀怨悽愴,動人心弦。望帝托春心于杜鵑,意謂作者以望帝自比,自己一生坎壇,也只好借詩歌予以渲泄。
頸 聯: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這兩句詩含蘊比較復雜。“滄海”句,是攝取多種典實因素加以提煉、凝結而成的。詩人將“鮫人泣淚”、“滄海遺珠”和“蚌珠與月盛虛”等典故糅合于一爐,鑄成了這一凝練的詩句。這里不僅暗喻自己不為世用的感嘆,而且欲借上述物象、事象表現一種凄清感愴的情韻。
“藍田”句,大概也是化用前人“藍田日暖”的話而來的。中唐詩人戴叔倫曾經說過:“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圖《與極浦書》中所引)據傳,寶玉埋于地下,上方會出現煙云,陽光下遠望如在,近看卻無。“戴說”是以此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美好思想景色的,也是一種詩的幽境。而李商隱卻借來用于人生的追求。認為:人生的各種美好愿望,有如“良玉生煙”,也是渺茫難即的。其實,他們用的都是比喻和象征手法,后者則偏重在表現自己抱負成虛的無窮遺憾。
中間這兩聯詩,寫出了回顧往事時的凄楚、迷離和向往等復雜的心態。其中自然含著人生的種種遭際與感慨:可能有華年消逝的感愴;可能有抱負破滅的悲痛;也可能有國運淪替的憂憤;還可能有愛情悲劇和家庭不幸等等人生道途中種種遺恨。別忘了,詩人是在做詩,不是在寫調查報告,當然會給人以馳騁想象的空間,留下啟迪聯想的契機。因此,讀者或注者任可不必搞什么“對號入座”,要求一一坐實。
尾 聯: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里的可待,是“可是豈待”的縮語,即何須等待。惘然,不得意的樣子。這是說,上面那些事情,那些遭遇,那些令人“惘然”的人生遺憾,在當時就已經深深感覺到了,何須等到今天再來“追憶”呢! “此情”,即總據前情的語辭。“惘然”,是自己一生遭際的總結,也是全詩所抒之情的“主旋律”。詩語簡約,詩情曲折,正是李詩中此類篇章的一個特點。
* * * *
詩歌首聯的“思華年”和尾聯的“已惘然”,已經把此詩之題旨明白無悮地點了出來,盡管詩之意境確有一些朦朧,如果不去鉆牛角,不搞繁瑣的索隱,決非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
我認為,此詩之主題就是:“思華年”——“已惘然”,即:追溯平生華年往事,寄托身世遭遇的哀傷。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要我們將《錦瑟》這首詩的思路脈絡理了出來,就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了。
這個“心路脈絡”如下圖——
·古瑟(美飾如錦)——繁弦(五十弦柱)——哀音(詩眼所在)·
據此思路來理解本詩的底蘊,可能爭議就會少一些。因為它已明白地告知人們:詩人是借助比興、象征等手法來回味人生、總結人生的。在這個“回味”和“總結”中,當然離不開追憶往事,于是,就有所感愴、有所悲憤、有所遺憾,以至有所向往,這都是十分自然之事。
有人認為《錦瑟》具有意境的朦朧美。
的確,在李詩中,特別是“無題詩”若干被攝入的物象、事象,以至意象,往往蒙上一層迷離窈緲的色彩,使人感到如輕紗、如霧花、如夢境。這樣,就使詩歌的“境象”婉而不露,或半遮半掩,給人以一種似與不似的飄忽迷茫的朦朧感。這就是詩的意境之朦朧美。細讀《錦瑟》這首詩后,確也傳達了這種信息。它的朦朧感是怎樣造成的呢?據有人研究,是由于詩歌中的“詩意蘊藉,境象迷茫,脈絡婉曲,語言隱秀”等等因素綜合而成的。
大家知道,詩的意境是詩人主觀感受同客觀畫面交互作用的產物。詩的意境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比之詩人所表現的思想,往往更要豐富(即“形象大于思維”)。列寧在《哲學筆記》(第134頁)中,也說過現象比規律更豐富等類似的話。李商隱的詩就給人們留下了聯想和形象再創造的廣闊天地。這不僅如上所說的詩意有多義性,而且詩境也顯得有那么一點不確定性。所以,人們讀了之后有一種朦朧感。在這里,我們不妨具體剖析一下《錦瑟》一詩的朦朧美的形成狀況。它的朦朧感,主要來自中間兩聯所用物象、事象和意象的不確定性(其實也是豐富性)。如莊生夢蝶、望帝化鵑、鮫人泣淚、滄海遺珠和紫玉生煙等等,其本身就帶有神秘感的“神天仙語”、“世外言談”,本來就是縹緲無定的。且又以此類比人生,使意象具有高度的典型化,可以見此而意彼,觸類而旁通,給人們的聯想空間異常寬泛。因此,就出現了詩歌意境的不確定性,并由此造成整個詩境的朦朧之象。
* * * *
我們連讀了李商隱的幾首“無題詩”,在這里,順便講一點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
一、關于“無題詩”的來由及淵源
在我國無題詩歌的歷史甚久,幾乎與詩同來,而正式以“無題”為詩歌命名卻是晚起的,大約在中唐時,始見于盧綸和李德裕等人的詩歌中。但是,追淵溯源,早在《詩經》和漢代古詩中,幾乎均為“無題詩”,現在見到的詩題,那是后人選取詩中幾個字立為詩題的,一般都與詩義無涉。但在魏晉六朝時,作詩者常常自覺地立題賦詩,無題卻非常規。不過,也有若干詩人故意不標明詩題,但卻有一個籠而統之的大題目。如阮籍的《詠懷》組詩八十首、左思的《詠史》組詩八首,北朝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以及唐代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和李白《古風》五十九首等,以至后來的若干《偶題》、《有感》和《雜詩》等等標目,其實都是類似的“無題詩”,不過沒有正式標上“無題”二字而已。
詩史上產生“無題詩”的現象,是有它的根由的,主要是:①《詩經》時代的那些沒有標目的無題詩,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包括文人與民歌作者)不習慣于“立題作詩”,只喜隨感吟哦出詩;②魏晉以后若干“無題詩”(包括雖有標目,等于無題),主要是為了避諱時忌,故意不標明詩題;③還有一些題意不明的表面上“有題詩”,實際仍是無題的詩歌,諸如李白《古風》大組詩、陳子昂、張九齡的《感遇》,以及明清時出現的龔自珍、黃遵憲等人的《雜詩》(如龔之《已亥雜詩》三百十五首七絕),等等,主要原因是由于內容龐雜,“詩詞中之意,不能以題盡之。”(王國維語),只得籠而統之標上個空泛的題目。
李商隱的“無題詩”,由于數量多、影響大,而且有特色,并正式標上“無題”二字為詩題,成為我國詩史上一個獨特的形象——“無題詩”傳統。
二、對待“無題詩”的基本態度
這類詩歌由于沒標明題目,或者有詩題而詩義仍不明。因此,對詩的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往往引發歧見,以至爭訟不休。對所讀之詩有無興寄或寓意何在,則常成為爭論的焦點。古人往往為此化大功夫去考證、去索隱和臆測。其實,對待這類詩,應當有一個基本態度,即:分別對待,不一概而論。任何事情,“一刀切”總難于符合實際,許多事情本來就是多樣的、不確定的,因此,不能強求劃一。
以李商隱的若干“無題詩”為例:有實寫愛情相思的,別無興寄,如《無題》的“相見時難”等;有另藏寓意的,如《無題》的“昨夜星辰”等;還有興寄深微,難以指實的,如《錦瑟》等。當然,它們之間也有共同點:大都以描寫愛情相思為主旨,著重表現的是主人公受盡壓抑的情懷。這是作者悲劇命運以及晚唐社會的悲劇心理在詩歌藝術上的折射與反映。因此,認識與評論這類詩歌,一方面不能搞索隱探微,非坐實每篇詩歌,甚至每個詩句的寓意不可;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透過詩篇所反映、所提示的深沉的痛苦、執著的向往、纏綿的情思和絕望的哀嘆,來了解晚唐時期知識分子發出的受壓抑、受凌侮的時代呼聲和歷史沉吟。
三、李商隱“無題詩”的特色
他的“無題詩”同一般的“無題詩”,有某種聯系,但更多的是李詩自己的特色。主要是:
第一、愛情相思為其主要題材。在他的二十多首無題詩中,描寫愛情相思的占大多數,還有若干雖非性愛之詩,但也屬于抒其他感情的言情詩。
第二、著重描寫主人公的心路演變。在他的愛情詩中,對于人物外觀、戀愛情事等外在因素很少描摹,而把筆墨著重放在心理狀況的描寫和刻劃上。比如在“昨夜星辰”一詩中,對于戀人的體態、音貌、服飾等,不著一字,記事也極為簡約,通篇自詩首由隔阻興起情懷以后,即展開了主人公的一系列心理活動,由當前的思念勾起了昨日的追憶,又由愛情的苦悶聯想到身世的悲憤,一連串的心理變化和進程,全部由內心活動的線索加以接榫組合,至于記事、描景則滲透其間。這樣,就使感情得以充分抒發,直掘至心坎的深處。
第三、特別喜愛和善于刻劃內心矛盾。這個特點在李商隱的心理活動的描狀中顯得十分突出。他常常把悲與喜、苦與甜,彷徨與執著,失望與向往和古與今、當前與未來各種矛盾引入詩篇,組成鮮明的對立畫面,把人們在愛情中發生的矛盾、交錯的復雜心理和感情,既形象又深刻地凸現了出來。仍以上詩為例,它那因隔阻相見無望,卻又“靈犀相通”、心心相印;二聯、三聯中的“燈紅酒綠”與“聽鼓應官”,等等矛盾現象的描寫,都顯得很具功力,既概括又細膩,既婉轉又深沉,把纏綿悱惻的感情作了充分渲染,清麗婉曲的藝術風格也就鮮明地呈現了出來。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朓·銅雀悲》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盧照鄰·長安古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