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韓愈《答呂醫山人書》原文|注釋|賞析
韓愈
愈白:惠書責以不能如信陵執轡者。夫信陵,戰國公子,欲以取士聲勢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無孔子,不當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樸茂之美意,恐未礱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為書,各自名家,亂圣人之宗,后生習傳,雜而不貫。故設問以觀吾子:其已成熟乎,將以為友也;其未成熟乎,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不如六國公子有市于道者也。
方今天下入仕,惟以進士、明經及卿大夫之世耳。其人率皆習熟時俗,工于語言,識形勢,善候人主意。故天下靡靡,日入于衰壞,恐不復振起。務欲進足下趨死不顧利害去就之人于朝,以爭救之耳。非謂當今公卿間,無足下輩文學知識也。不得以信陵比。
然足下衣破衣,系麻鞋,率然叩吾門,吾待足下,雖未盡賓主之道,不可謂無意者。足下行天下,得此于人蓋寡,乃遂能責不足于我,此真仆所汲汲求者。議雖未中節,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方將坐足下三浴而三熏之,聽仆之所為,少安無躁。愈頓首。
韓愈提倡的是儒家思想,因而他將闡發“圣人之道”視為己任,所以在獎掖后進者時也是始終不渝地依從這一點。
這是一封給后進者的復信。此信的寫作時間不詳,有人說是在元和十三、四年,也有人說是在長慶二、三年,不論哪種說法,此時的韓愈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在當時已很有名氣,所以有不少人到他門下來求教。呂醫是一位隱居山林的人,故曰“呂醫山人”。他在訪韓愈時自感受到了冷遇,頗為不滿,寫了一封信指責韓愈,韓愈便給呂醫復了這封信。
全信可分兩部分,先是闡明自己于道的觀點,然后表明自己對呂醫的態度。我們切不可把此文看成是一般的往來書信,這是韓愈在借題發揮,運用書信這種簡便文體,利用復信的機會,來宣講自己崇尚“圣人之道”的主張。
給一個對自己懷有不滿情緒,對問題又缺乏全面認識的人寫回信,既要在信中消除對方對自己的誤解,又要點撥對方在認識上的偏頗,的確是個難題,然而韓愈寫起來卻得心應手。
信的開頭先引了對方來信的觀點——“不能如信陵執轡者”。面對呂醫對己的不滿,韓愈不是生硬地反駁,而是委婉地解釋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得知看守東門的老人侯嬴有才識,便親自駕車去接他,這個舉動成為禮賢下士的佳話。韓愈便從這一具體之事入手,將事鋪開,卻又不是單純地以事論事,而是以事論理。信陵君等人“欲以取士聲勢傾天下”,他們是借士來擴大自己的聲譽、勢力,在諸侯中顯示力量,使天下人傾倒;而自己“設問以觀吾子:其已成熟乎,將以為友也;其未成熟乎,將以講去其非而趨是耳。”是以道結友,以道誨人,提倡“圣人之道”。用比較方法說明因為時代不同,身份不同,目的不同,與信陵君等人的作法,當然也就不同了。這樣不僅講清了“不能如信陵執轡”的原因,也指出了這種看法是淺薄的,這正是“以吾子始自山出”,“恐未礱磨以世事”,涉世不深、經驗不足所致。在諄諄開導的同時,特別贊揚了呂醫“樸茂之美意”的品德,使對方在接受自己觀點時,能做到平心靜氣。在對方平息了怨氣之后,再進一步地分析世事,“方今天下入仕……其人率皆習熟時俗,工于語言,識形勢,善候人主意”。指出這種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風氣使國家“日入于衰壞”。自己決定“務欲進足下趨死不顧利害去就之人于朝”,推薦象呂醫你這樣的不顧個人得失,決不趨附于他人的人到朝廷里去“爭救”國家。表明了自己并非要冷待呂醫,而是要舉薦他。這與信陵君等人又不相同,戰國公子們是為己求士,而我韓愈則是為國薦才。在此,韓愈曉之以理,感之以情,達到了講“道”的目的。
韓愈不僅要宣講“道”,還要鼓勵后進者與自己一同去做。他所提倡的“道”,不僅是儒家的思想,而且也含有不趨炎,不奢華,不虛假的作風。對于呂醫“衣破衣,系麻鞋”的樸素打扮;“率然叩吾門”,“能責不足于我”的坦誠性格;“不肯阿曲以事人”的耿直為人,大加贊賞,充分肯定,這就使對方在心理上得到平衡,使其能聽取不同意見,而后再中肯地指出“議雖未中節”的不足,給對方以指點。最后,真誠地表示自己將象齊人接待管仲那樣,用香草煎湯的“三浴三薰”方法來接待呂醫。對這種坦率、誠懇、禮貌的作法,還能有什么不滿呢? 使對方在心悅誠服之中接受韓愈的主張,并得到鼓舞。
全文以委婉的語氣,有力的辯析,真誠的態度消彌了雙方看法的隔閡,平息了對方心中的不滿,鼓勵了后進去師道,的確是一篇好文章。
從此文中,還可以看出韓愈獎勵后進的作法是: 只要是一個按“道”行事的人,一定誠懇相待,決不因自己是前輩而傲視后進,也不因對方的某些責難便擯棄異己。難怪當時韓門弟子眾多,這也許就是古文運動得以推廣深入的原因之一吧!
上一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