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操·短歌行(二首選一)》鑒賞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用于宴會之樂,屬《平調曲》。
《短歌行》原是古樂府曲名,因聲調短促,故稱“短歌”。此曲的古辭已佚。此系作者利用舊題做的新辭。它共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這篇《短歌行》的分解(即樂曲、詩歌的章節),《樂府詩集》說分為六解(也有分為八解的),但具體如何分法,卻未有標明。新注本,一般都沒有分章節,為了便于理解,這里按其詩意分成四章,如下述——
第一章(前八句):
憂國傷時的感慨
第二章(接下去的十二句):
愛才若渴的心情,又有三層意思:
①思慕賢才;
②禮遇賢者;
③延攬賢才。
第三章(緊接著的四句):
招納賢才的時機
第四章(最后四句):
求賢建業的抱望。
* * * *
下邊即分章講解——
第一章:憂國傷時的感慨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段文字有二層意思:
前四句是“傷時”——就是對著酒,當著歌感嘆人生短促,光陰易逝(這里的對與當,都是“對著”的意思)。說人生有如早晨的露水,一瞬即消,可恨消逝的時光實在太多了(苦多,亦指恨多;去日,即過去了的日子)。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嘆息呢?
這章的后四句作了解答。它的中心內容是“憂國”。本當對著酒,應該慷慨高歌(“慨……慷”,乃“慷慨”一詞的間隔用法),可是時光流逝,功業未成,令人“憂思難忘”! “何可以解憂”?用什么東西來解脫我這難忘的“憂思”呢? “唯有杜康”,只有借酒來消愁了。但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呀”(李白詩句)! 于是,使詩人深深地陷入了憂郁之中。
在這里,解說一下杜康這個詞。它是人名,相傳他是造酒的開創者,傳為黃帝時人,也有說周代人。此處作為借代之詞,以人名代酒。近年,據研究“杜康酒”的酒廠介紹,“杜康酒”有獨特風味:“清冽透明,柔順芳香(濃香、醬香、芝麻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長。”確是一種難得的好酒,難怪詩人以它來解憂。
有人認為曹操此詩是鼓吹“及時行樂”,其實,這是誤解。這里詩人所抒發的是深沉的“憂國”之感,他的“傷時”(人生短促),是因憂國而來的,并非怕“享樂不及”而憂傷。這個“憂思”,是全詩的基調,整個詩篇環繞這二字展開了抒情述志。下邊各章可以進一步證明這個論斷。
第二章:愛才若渴的心情
這章篇幅最大,占十二句,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層:思慕賢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敵,沉吟至今。
這里套用《詩經·子衿》一詩的首章前二句成辭?!对娊洝返脑馐牵号铀寄顟偃恕_@里把它借為對賢才的思慕。衿,衣領;青衿,即周代學子的服裝。后來,用以指代讀書人。悠悠,長遠。用以形容思念之情至深。后二句說,只因為想念你(指賢才),我一再低唱著《子衿》這首詩。詩人以《詩經》成句注入了自己的新內容,表示懷中“思才”之切。
第二層:禮遇賢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這四句詩,是從《詩經·鹿鳴》篇中截取來的第一章。它的原意是寫周代國君宴請群臣和賓客的宴享之歌。詩人套用成章成句,借以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禮遇,持著“見才敬賢”的誠摯態度。這里的呦呦,是指鹿之鳴聲;野之蘋,即野外的艾草。
正當詩人見著高懸太空的皎皎明月,不知何時能為人摘取時,心中的憂慮于是又泛了起來??磥恚@種“憂思”,還難以斷絕。這就是:“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一作“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大體意思。詩人以“明月難摘”比作天下統一事業的艱難;并為繼續延攬人才的下邊四句詩作鋪墊。
最后一層:延攬賢才
越陌度阡,枉用 (以) 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這一節文字中有一些難字疑詞,務先解釋一下,是:
阡陌,田間小路,東西曰“陌”,南北曰“阡”。言道路之縱橫也。枉用,枉,此指“勞駕之意”,乃敬意,與枉尊、屈駕相仿。用,以也。契闊,契,讀qiè,投合也。闊,疏遠,猶言久別也,契闊合組,乃偏義復詞,而偏于“契”,即言兩情契合,一起談心飲宴(用余冠英說)。相存,相,相互;存,問候、探望。這幾句說,經過多少阡陌縱橫的小路,勞駕賓客們前來探望、問候;彼此久別重逢,一起敘舊談心飲宴,心中回憶著往日情誼。
第三章:招納人才的時機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這里的三匝,三,不是確指,言其多也;匝,周;依,即棲也。這四句詩是描寫眼前景物:明月當空,星星稀疏,南飛的烏鵲(比喻無依學子),圍著秋樹打轉,看看哪是自己投宿的佳枝。詩以此聯想到當今天下尚未統一,有才能的人們四處投奔,正在尋找著能為自己所依托的主子。詩人因而認為,這也正是延攬人才,輔佐自己完成統一大業的大好時機。
第四章:求賢建業的抱負
在曹操眼前展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生靈涂炭和“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的分崩離析的局面,是何等需要大量有才能的人,來幫助收拾這殘破的舊河山啊! 因此,詩人在此明確表示了用人的主張——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這是管仲“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管子·形勢解》)的壓縮。它的用意是很明白的:賢才是不怕多的,多多益善,一定要大批大批地招納人才。
接著詩人以周公自比,說明自己的一貫求賢建業的宏大抱負。他說——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二句詩出典是《韓(嬰)詩外傳》,其中說,“周公(姬旦)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人士?!蓖虏傅牡鋵?,一般都比較熟悉,《史記·魯周公世家》就曾記載著:“周公曾自謂:‘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哺,指口中咀嚼著食物。這意思是說,周公旦忙于接待天下賢士,往往弄得連好好吃頓飯也沒有時間。天下賢人有感于周公之禮遇,都紛紛歸向于姬周。
這是一個佳絕的結尾:揭示了詩之題旨。
* * * *
曹操這篇《短歌行》,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和招納賢才的意志。全詩感情充沛,慷慨悲歌,抒情氣氛濃厚,詩之格調悲涼沉雄?!皯n國傷時”,正是此詩的基調,“求賢建業”則為詩篇的主題。
但是,這首詩的題旨究竟是什么,古今卻有較多的爭議,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代表性看法:
一種認為格調低沉,有感傷情緒。清人沈德潛就說得很明白:“言當及時為樂也?!?br>
又一種認為有嘆息,有希望。它是一種折衷意見,說:“雖有‘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但也表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边@種看法占多數,余冠英、劉大杰和宋文灝等人均屬此說。
再一種則認為:它慷慨悲歌,頑強進取。此說以游國恩為代表,馮沅君、林庚和朱東潤等也附和其說。
經比較三種意見的得失,我認為第三種看法,在當時雖不占多數,但較為符合這首詩的創作原意,其理由有三:
第一,可以在本篇中找到根據
曹操現存的二十二首詩歌,都是利用樂府舊題來作新辭的。在藝術上,他的詩歌有一個顯著特點:用質樸的形式,披露自己的胸襟,使人讀其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大家知道,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古代政治家和軍事家。因此,他的詩也是“如出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宋人敖陶孫《詩評》中語),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短歌行》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只要認真地讀讀他的這首詩,就可以使人感覺到:全詩在深沉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認識到在大混亂中建功立業的艱辛;同時,也會感覺到,詩人決心實現自己抱負的堅定意志和信心。它的妙筆就在于:經過幾個低昂回旋,把詩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復雜多端的感慨,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其中有幾處竟大膽地成章、成句地套用《詩經》的成辭,但又不讓人看出有斧斫之痕。這也可以說是這首詩的一個特色;乍看,似乎不連貫,實則辭斷意屬。
第二,還可以從曹氏全部著作中找到佐證
曹操的其他詩作和一生的著作,也可提供進一步的佐證。正如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所說;“曹操所作詩文,純是兩漢舊音,不過因為他是撥亂治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特別是四言樂府詩,立意剛勁,造語質直,《三百篇》以后,只有曹操一人號稱獨步”。的確,我們翻閱曹詩,可以看到一方面表現為對戰亂社會悲憤蒼涼之感,如“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另一方面,又表現為要求建功立業的“壯心”。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正是由于作者具有“憂國拯世”的素志和感情,所以,才唱出“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樣的悲涼雄豪的詩歌來。
第三,他的一生言行,也可從旁給予印證
“求賢建業”的思想,不僅是《短歌行》的題旨,同時也是曹操用以指導自己言行的一貫思想,并且身體力行。從建安十五年頒發的《求賢令》中可以找到這旁證。這是由他親自起草的詔令。它開宗明義地指出:“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并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最后,還明白表示:“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背酥?,還有《求逸士令》、《舉士令》等等,都體現這個“求賢建業”思想。所有這些,不正好為詩歌《短歌行》的題旨,作極為有力的注腳嗎?甚至可以說,這是采用詩歌形式的另一《求賢令》。
* * * *
對于這首《短歌行》的解讀,近年出現一些新解。其中有一“新解”挺有趣,不妨一談,其大意是這樣——
認為曹操《短歌行》(頭一首),是建安之年在許都接待賓客時,主人與賓客在宴會上的酬唱之辭,并非曹操一人所寫。此詩八句一組,第一個八句是賓客的唱辭,唱出賓客的憂思心情;第二個八句,則是曹操的答辭,把自己思賢心情唱出來;第三個八句,又是賓客的唱辭,是賓客自言來到許都承蒙曹操的錯愛;第四個八句,又為曹操的答辭,前四句說賓客到處避難,難以找到可依靠的人;后四句說是周公,實為自比,表明曹操的胸懷。最后認為,只有如此解釋,此詩便豁然貫通。
【按】對于這個“主客對答說”,應當考慮兩點:
第一,此詩“主客對答”的構想,其根據何在? 如果有據可憑,“對答說”成立,倒可聊備一格,供人研究參考。
第二,不作“如此解釋”,就不能“豁然貫通”的論定,似乎有點兒武斷。因為現在大家實際上都沒用“對答說”,然而其詩意、詩情仍然可以首尾一氣,全詩貫通。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建安詩歌·曹植·白馬篇》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碩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