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林紓·記九溪十八澗》鑒賞
過龍井山數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源于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皆號曰澗,澗以十八,數倍于九也。余遇澗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亙其流。水石沖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①,由草中行; 其稍深者,雖渟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理安寺路,石尤詭異。春籜始解②,攢動巖頂,如老人晞發③。怪石折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云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巖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絧。
(《畏廬文集》)
這則游記小品,主要以溪、澗、山作為描寫對象。全文自然質樸而畫境歷歷,正如溪行山間,隨物賦形而自然成章。
開篇即扣住溪流,以簡練之筆點出九溪之方位、水色、發源及作者出游路線。接著就從山形之錯落、色調之幽暗、水流之曲折三方面寫出了九溪深邃幽暗的特點。但寫山色、水流,又非直寫,而是通過寫草色蒼碧、山道彎曲,以側筆書之,收到了文約義豐的效果。然后再由溪水而及于澗流,僅點出澗流之多和“水石沖激、蒲藻交舞”的畫面之美,緊接著仍回筆于溪流,寫其淺者溫柔,深者澄清,各有詩情畫意。
最后寫山景,以春籜、怪石為描寫重點。寫春籜,比況其如“老人晞發”; 寫怪石,形容其如櫥幾、函書。情趣盎然,形象生動。除了寫春籜、怪石,作者還先后以茶樹、楓葉、青松、云氣、鵑花、巖日點染其間,一景一畫,令人流連。
全篇雖然溪水山景分寫,而山水相依,實為一體,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文章按游歷進程而移步換形,由溪水及澗流,由澗流及山景,一如山間之溪流,自然成境,深邃而秀麗,曲折而生動。
上一篇:《金元·李孝光·觀石梁記》鑒賞
下一篇:《宋·蘇軾·記承天寺夜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