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五律)》鑒賞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輯,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載(734)入長安時寫了這首詩。即以此詩去見當時的張丞相(即九齡),希望予以薦引為官。這是一首干謁求仕之詩,時年四十六歲。此詩另題《臨洞庭》。
首 聯: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詮 釋】
〔注〕湖水平,湖水,即洞庭湖水。平,八月秋水大漲,平滿齊岸。
涵,包容;虛,空也;混,合為一體。
太清,天空。左思《吳都賦》有注云:“太清,謂天也。”
〔譯〕八月洞庭湖水漲平了岸;水天相連,渾然一體。
【賞 析】
這一聯,以湖起興,寫八月洞庭,秋水上漲,竟與湖岸齊平。天空秋陽返照,有如涵泳于湖水之中,天耶,水耶?竟無法分清,已渾然一體了。詩人以這樣的首聯開篇,讓洞庭以壯闊氣派映入人們的眼簾,并為下聯名句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它具有先聲奪人之妙。
頷 聯: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詮 釋】
[注]云夢澤,水澤之名。古代云、夢為二澤,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淤積為陸地,并稱為“云夢澤”,約為今之洞庭湖北岸地區。
撼,搖動。
岳陽城,即今之湖南岳陽市,位于洞庭湖之東岸。
[譯]浩渺的洞庭,水氣蒸騰,連云夢澤似乎也在水霧籠罩之中;洞庭湖洶涌的波濤,依稀岳陽城也為之搖動。
【賞 析】
這一聯著重描繪洞庭之氣魄和水勢。上句言云夢大澤煙霧濛濛,浩然無垠,極寫其大;下句描寫洞庭巨浪,偌大的岳陽城,也為之震恐。據宋人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云:“蓋城據湖東北,湖里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這一聯為后世傳誦的名句。這是由于:①它是最早狀寫洞庭湖景色的佳句;②寫景高妙。它把一個“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宏闊,氣勢不凡,震撼力極大。
頸 聯: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詮 釋】
[注]濟,渡。舟楫(jí疾),舟與櫓。此指渡湖之船。
端居,猶言獨處,安居,此指隱居。
恥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一般認為皇帝圣明,天下就會出現太平盛世。“圣明”,即“圣明時”的略文。生于太平盛世,而自己無所建樹,所以感到慚愧。
【賞 析】
這一聯之上句,嘆欲渡洞庭而無船;暗示自己想參政而苦于無人引薦;下句,坦直表明心跡,這樣隱居閑處,實在有負當前“圣明”之世。此聯之妙,就妙在:既表達了詩人不甘山林寂寞,主動尋求援引的迫切心情,卻又不卑不亢,真切自然。
尾 聯: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詮 釋】
[注]徒,一作“空”。白白地。
羨魚,對魚這欣羨之情。語出《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譯]只是坐著觀看別人釣魚,那是空有一片望魚之心,愛魚之情。
【賞 析】
這最后一聯,化用了古人語意,進一步申明自己迫切出仕的意向。詩人暗示,如不加援引推薦,空有從政心愿而已。這里用垂釣者喻執政者,以羨魚情喻自己出仕愿望,既形象生動,而又含義深刻。言外之音,敦請宰相張九齡切切為他引薦,即使謀取一官半職也罷,總不致落得個空有出山之心。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望岳》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李憑箜篌引》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