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詠月三首》香菱
香菱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精華欲掩料應(yīng)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yīng)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在大觀園眾多的女詩人中,香菱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一個。香菱原姓甄,名英蓮,生于“風(fēng)流富貴”之鄉(xiāng)——姑蘇閶門外一個鄉(xiāng)宦家里。父親名甄士隱,稟性恬淡,雅好酌酒吟詩。他半世只得這一個女兒,愛若珍寶。香菱五歲時,被人拐去;十二三歲,轉(zhuǎn)賣給一個小鄉(xiāng)宦馮淵。香菱自以為從此得所,不想拐子貪圖銀子,又把她賣給薛蟠。寶玉曾嘆惋她的身世說:“可惜這么一個人!沒父母,連自己本姓都忘了,被人拐出來,偏又賣與了這個霸王。”(《紅樓夢》第六十二回)關(guān)于她的過去,別人問起,“因打怕了,萬不敢說”,再四哄她,哭了,只說:“我不記得小時之事!”(第四回)但是她“慕雅女雅集苦吟詩”,“常弄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第四十八回),可見她父親甄士隱愛好詩詞的影響還存留在她心靈深處,即使已淪為侍妾,她仍然向往著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大觀園貴族少女們吟詩雅集的活動使她萬分欣羨,當她有機會到大觀園小住的時候,她就向?qū)氣O提出了教她寫詩的要求。寶釵說她“得隴望蜀”,要她緩一緩再說,她迫不及待,又去找黛玉。好在大觀園的多數(shù)少女們中,還沒有主子、奴仆的嚴格的階級成見,聰明好學(xué)的香菱感動了黛玉,黛玉立刻表示愿意收香菱為徒。后來,更有史湘云沒日沒夜地給她講詩,于是,大觀園的詩社中,增加了一位特殊的女奴詩人。
《詠月三首》就標志著這位女奴詩人冥心學(xué)詩,不斷成長的三個階段。第一首寶釵看了說:“這個不好,不是這個作法。”黛玉說:“意思卻有,只是措詞不雅。”(第四十八回)說“意思卻有”,是鼓勵之詞。這首詩確實已符合七律的平仄要求和中間兩聯(lián)對仗的形式,但是,有了格律,并不就是好詩。“措詞不雅”是指這首詩缺乏詩的神韻,構(gòu)思平庸,用語生硬、淺俗。
詠物詩的神韻表現(xiàn)在不粘不脫,不執(zhí)著于所詠之物,又要切合于所詠之物。形神兼?zhèn)洌镏性⑶椤K^“取媒宜切,寓托宜深”。而這首詩開頭就直說“月掛中天”,以下寫月的光度:皎皎、團團,很一般化。二聯(lián)承上,寫月光可以給詩人助興,野客添愁,寫出了月對不同心情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效應(yīng),但“常思玩”、“不忍觀”,又過于直露。第三聯(lián)寫月的形狀,出句和對句意思完全重復(fù),犯了合掌的毛病。玉鏡、冰盤,寫形而無神韻,翡翠樓、珍珠簾,堆金砌玉,也比較俗。
七律的末聯(lián)要求或回應(yīng)、收束全詩;或宕開一步,含不盡之意。而這首詩結(jié)尾兩句重復(fù)第一聯(lián)寫月色,首、尾二十八個字只說得一個月光明亮,而且言盡意止,了無余味。
這首詩最大的毛病正在它執(zhí)著于月的形狀、光色,分明說盡而沒有做到景中寓情,“非情則‘謎’而不‘詩’”(王船山語),嚴格地說,這首詩僅僅具備了七律的格律形式而算不得一首真正的詩。
香菱沒有因為第一首詩的失敗而灰心,她按照黛玉鼓勵她的,“放開膽子去作”。她“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lián)竿痢?“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冥思苦想,又寫成了第二首。
顯然香菱已經(jīng)意識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的道理,所以把開頭“月掛中天”這一敗筆刪去,以“非銀非水”的排除法取而代之,讓讀者在既非銀、水,又近似銀、水色相的物中去猜測。“映窗寒”比“夜色寒”更進一步接近了抒情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但第二句“試看晴空護玉盤”又落陳熟。
三、四句忽然宕開,寫月光下的梅花、柳帶,很有韻味。梅花“淡淡”,是月色所染,卻偏寫“香欲染”,“淡淡”兼及色和香,“香”又兼及花和月。視覺和嗅覺在想象中被溝通起來。晴夜才有露,在絲絲柳帶的露珠中,也反射著月的光華。而垂柳“絲絲”,又暗示著它在月光下弄影的韻致。這首詩不再用“皎皎”、“團團”“晴彩輝煌”來正面形容月色,而采取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表現(xiàn)力大大加強。
第三聯(lián)又犯了合掌的毛病。“殘粉涂金砌(臺階)”、“輕霜抹玉欄”,出句和對句只是一個意思。內(nèi)容單薄而形式雕琢、板滯。
第四聯(lián)從空間的描寫到點出時間的推移。從中天之明月寫到將落的殘月。“隔簾看”,令人聯(lián)想到李白《玉階怨》的“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景中似有人在。
這首詩用字下語,顯然比第一首要雅,但是又走到另一個極端——“過于穿鑿”(黛玉的評語)。而且還是不能做到不即不離,總是受到月亮本身的束縛,所以寶釵說“句句倒是月色”。
比起第一首來,無論從構(gòu)思還是從用語上,第二首都有明顯的進步,但是還沒有做到詠物步步有情。因此黛玉雖然說也“算難為他了”,但還是要她另作。香菱自以為這首妙絕,竟還沒有得到首肯,雖掃了興,卻不肯丟開手,更加“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探春要她閑一閑,她怔怔地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簡直到了入魔的地步。晚上,香菱一直想詩想到五更才朦朧睡著。她“苦志學(xué)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第四十八回)。
香菱的第三首詩得到大家一致的好評,說:“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請你了。”香菱憑了這首詩,終于躋身于大觀園女詩人的行列。
這首詩的開頭便不尋常。“精華”兼指月的光色和精神,更暗指作者自己因淪為女奴而一度被掩沒的靈感、才氣。這才華得到一定的條件,經(jīng)過精誠努力,終于沖破重重阻力顯示了出來,正如黃昌麟《紅樓二百詠·詠香菱》所說:“亭亭夙具雅人骨,自沐春風(fēng)智慧開。”“欲掩料應(yīng)難”,這正是一個被壓抑的女奴拼搏、抗爭的內(nèi)心的呼喊,它飽含著激越的情感噴薄而出。此外,“掩”字還意味著所詠之月是缺月。
第二句對“料應(yīng)難”作肯定的判斷。影娟娟,指月的形象的美好;魄寒,指月本質(zhì)的高寒,兩個去聲字“自”字的重用,突出了作者雖遭壓抑而不移的芳潔本性。
第二聯(lián)出句化用了李白“長安一片白,萬戶搗衣聲”的意境。古代婦女在秋天搗練制寒衣寄給遠方征人,江洪《秋風(fēng)曲》:“庭中無限月,思婦夜鳴砧。”砧和月,都是念遠懷人的傳統(tǒng)意象。這句詩還妙在用了不合語法規(guī)范的句子,使語意模糊,含容量倍增。“一片”從語法位置上看應(yīng)指砧聲,又似兼指千里月色。“千里”指月色,又似兼指砧聲響徹千里。“砧”,本是“敲”的受詞,這里放在主語的位置上,似乎是砧聲敲出了千里明月。詞語的錯置使月光似乎有了聲,砧聲似乎有了色:那單調(diào)、親切的砧聲和朦朧、柔和的月色高度熔鑄而為深思暝想的藝術(shù)境界,而作者那模糊、遙遠的關(guān)于往事的傷懷也就溶于砧聲月色之中,直到半輪月殘,五更雞唱。
第三聯(lián)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化出。寫月色所觸發(fā)的愁思。作者也從江湖游子和深閨怨女落筆,把對月傷懷納入普遍的規(guī)律,于是自然而然地推出最后的癡問。
“博得”,引得。“綠蓑”指野客,“紅袖”指怨女,他們的對月傷懷應(yīng)引得嫦娥向造化發(fā)出責(zé)難:為什么要有月圓、月缺,不讓它永遠團圓!“團圓”顯然與人事相關(guān),意指緣何要使人們有這樣那樣的憾恨。“不使永團圓”又呼應(yīng)首句的“掩”,點明詩人所詠的是缺月。
在大觀園諸女兒中,香菱的一生是最坎坷的,曹雪芹名她為甄英蓮,是“真應(yīng)憐”的諧音。朱作霖《紅樓文庫》中論香菱說:“香菱一生,無一順遂,其后雖亦居正,而卒以產(chǎn)亡,天何遇之苛耶!”這最后的一問,正寓含著作者對身世的不平和在坎坷中仍舊執(zhí)著地追求幸福的深深的希望。
香菱學(xué)詩三首是《紅樓夢》詩詞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梁啟超《小說叢話》說,作者雖工詩詞,但能恰如小兒女口吻,“將筆墨放平,不肯作過高之語……其中丫鬟作詩,如描寫香菱詠月,刻畫入神,毫無痕跡……”
香菱學(xué)詩的情節(jié)又是《紅樓夢》中曹雪芹詩論的重要部分。曹雪芹一方面通過寶釵、黛玉、寶玉眾人之口評論香菱的詩,來正面闡述了自己意趣要真、形式要新的詩歌主張;一方面通過香菱的一題三詠,具體地指示了如何摒棄那種淺俗不雅、穿鑿失“真”的詩風(fēng),做到“新巧有意趣”。
所謂有意趣,著重于詩的意境中的“意”(思想內(nèi)容)所產(chǎn)生的審美趣味,曹雪芹認為只有真誠的思想,才能打動人心。香菱的第一、二兩首詩,一以淺俗、一以穿鑿而失真,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第三首則通過詠月表現(xiàn)了作者渴求實現(xiàn)自身價值,渴求幸福生活的真誠愿望,所以動人。
所謂新巧,著重于形式的獨創(chuàng)性,包括構(gòu)思的獨特和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新穎。香菱的第三首詩開頭、結(jié)尾都用“料應(yīng)難”、“應(yīng)借問”等擬想之詞,呼天問地,構(gòu)思獨具匠心。第二聯(lián)用倒裝句法,語生峭而含蘊豐富。
曹雪芹通過他的小說中人物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來生動、具體地說明他的詩歌理想,這實在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上一篇:《詠懷一聯(lián)》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詠林黛玉》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