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倫·華清宮》中外哲理詩賞析
休罪明皇與貴妃, 大都盛衰兩隨時。
惟殺一派溫泉水, 不逐人心冷暖移。
華清宮,故址在今陜西臨潼縣驪山上。因其山上有溫泉,天寶初年大加擴建,遂成宮殿。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曾多次居此。后世詩人以華清宮為題者大都諷刺明皇、貴妃亂政敗國。論唐史者,因安史之亂為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轉折點,更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重責也加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頭上。楊正倫此詩,純以史識高超見長。
此詩的核心觀點,是本詩的前兩句。不要怪罪唐明皇和楊貴妃,朝代的或盛或衰大都是由時代的發展變化決定的。這和常人的見解大相徑庭,詩人看出,歷代王朝的盛衰決不是個別昏君個人的問題,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即以今人的眼光來看,權力絕對集中,個人獨斷專行,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也必然導致腐敗。政治肌體的腐敗,和封建君王的關系自然十分緊密,但它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必然。雖然楊正倫不可能達到今人的認識高度,但他能看到歷史的偶然性中包含有必然性,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詩的后二句,則以華清宮的“溫泉水”與世人之心相比較,借驪山“溫泉”的溫度不變,微婉含蓄地批評世人之心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后大不一致。客觀地講,唐明皇于開元年間勵精圖治,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帝王;但是,天寶以來,他沉湎于個人享樂,加速了李唐王朝由盛至衰的步伐。人們對開元之際的唐明皇予以肯定,給天寶之際的唐明皇以應有的批評,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者由首二句的不應把唐王朝由盛至衰的重責全加于李、楊二人身上,推廣到不應對開元、天寶之際的唐玄宗給予不同的評價,不應對安史之亂前后的唐玄宗以不同的評論,則顯然是走過了頭。換言之,首二句講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確具卓識;后二句諷人心不如華清宮中的“溫泉水”一樣始終對李隆基溫度不變,則暴露了詩人忠君觀念的頑固,當然不值得首肯。 <條目作者>=王立群
上一篇:《計元坊·勵志詩(其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又和風雨二首(之一)》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