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
正單衣試酒,恨客里光陰虛擲。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fēng)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 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繞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cè)。漂流處,莫趁潮汐;恐?jǐn)嗉t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
這是一首主題思想較為隱密、含蓄的詞。全詞充滿了怒恨、悵惘、憐惜、哀婉的情緒,似乎在傷感時光的流逝,又似乎在懷戀遠(yuǎn)方的情人,然而這一切都深深埋在詞的底層,留給讀者的只是對謝后薔薇的鋪敘。
詞的主人公是一位旅居他鄉(xiāng)的游客。相傳宋時陰歷三月末或四月初春夏易衣的季節(jié),人們有嘗新酒的習(xí)俗。這天夜里,一場風(fēng)雨將美麗的薔薇花盡數(shù)掃落于地,第二天又逢當(dāng)?shù)厝藗儑L新酒的情景,這位游人在驛館里歇腳,眼看著此情此景,感慨萬端,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這首詞。
詞的開首“正單衣試酒”句,借當(dāng)時嘗新酒的習(xí)俗點明時令,接著便展開了作者在這個季節(jié)的感受和由此所引發(fā)的行動的鋪寫。大好的春光已經(jīng)過去,然而這位游人還在“客里”“虛擲”著“光陰”,他難免要怒恨。“恨”時間的飛速流逝,還是恨自己在此的無聊滯留?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確所以只籠統(tǒng)地“恨”“光陰虛擲”,這樣,這恨便變得虛妄了。因此,他很快將恨轉(zhuǎn)化為一種強烈的渴望:渴望能夠留住春天。但“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時間的流水,帶去了美好的春光,連同他的怒恨和渴望……。這未免太無情了!
“道是無晴卻有晴。”在無情的時間面前,往往能見出有情人。作者太留戀春天了!他把薔薇花作為春天的象征,又把楚王宮里傾城傾國的美人,暗喻為花。連著運用借代、暗喻等手法,來傳達(dá)他對春天所傾注的感情,言外之旨,可見一斑。這其實就是本詞的題面正文,也是貫通全詞的中心情事。在春去狼籍中,詞人翻揀、尋覓著春天的“佳人”,“為問花何在?”盛開的薔薇在送春的風(fēng)雨中,葬謝了。小小的花瓣,象釵鈿一樣墜落在地,上面似乎還留著香脂……,真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此時此刻,作者似乎顧不得“怕花開早”了,有“落紅無數(shù)”,便可怡悅于它的“香澤”,便可為它的“亂點桃蹊,輕翻柳陌”而高興。但同時,作者也難免要為傾國之花的葬謝而惋惜,更為無人惋惜傾國之花的葬謝而悲傷。只有多情的蜂蝶,還時時來撲“窗槅”,這給作者帶來了些許的安慰,因為他們都在惜花,在客里窗處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此為詞的上片。
從上片可看出,作者很講究行文過程中表現(xiàn)迭宕起伏的情感。“愿春暫留”,“為問花何在?”“多情更為誰追惜?”似乎在每一個完整的句子前,都要制造一個情感極限的峰潮,然后慢慢尋覓,緩緩鋪陳,寫得抽繭剝蕉,宛轉(zhuǎn)曲折,深密細(xì)致,刻畫入微。
詞的下片在行文上比上片更為舒緩。上片是詞人在客里窗前眼看著薔薇謝了,春光流去的情景,怒恨多于惋惜。詞的下片主人以觀賞、抒寫的視角變了。也許是因“虛擲光陰”而產(chǎn)生的百無聊賴之感所驅(qū)使,也許是因惜春而產(chǎn)生的尋訪春的訊使之意趣所激動,他從“客里”來到“東園”。東園春老,綠肥紅瘦,那茂密的草木樹叢遮蓋了一切,使園里越發(fā)顯得清靜、岑寂。詞人靜靜地繞著凋零的薔薇花叢,似在觀賞,又似在尋覓,身后留下一串哀惋的嘆息……。流水無情,花鳥有意。那凋零了的薔薇似乎很能體察這位游人的心跡,將長長的枝條探出幽徑,好象含著無限深情,牽住人的衣服,依依話別,傾訴衷腸。盛情難卻,揀一朵小小的殘花,勉強插在頭巾上吧,然而終究不象盛開時插在美人頭上那樣婀娜而媚人的姿態(tài)。
記得唐人曾有紅葉題詩的故事。那是相傳皇宮內(nèi)有一宮女,忍受不了宮中的寂寞,將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與渴望寫成詩、題在紅葉上。那紅葉順著御溝流出,被一位男子拾得。后來,他們竟結(jié)成一對美滿的夫妻(見范攄《云溪友議》卷下)。作者用此典故,意在表明,即使是一朵越開越小的“殘英”插在頭巾上,也差強人意,不然,落花隨著潮汐漂去,恐怕上面有人題了相思的詩,也無人知曉。“斷紅流水,欲覓無跡”,到那時,后悔莫及,更那堪回首!詞到此處,的確耐人尋味,正如周濟所說:作者“不說人惜花,卻說花戀人;不從無花惜春,卻從有花惜春;不惜己簪之‘殘英’,偏惜欲去之‘?dāng)嗉t’”,有一波三折之妙,低回宛轉(zhuǎn),回腸蕩氣;不僅是詠物,也是言情;不僅是惜殘英,同時也是嘆韶華。
通而觀之,我們?nèi)牒跗鋬?nèi),作者對春光流逝的無限追念、無限傷懷之情寫的迂回反覆,婉約沉郁;那種凄凄寂寂,尋尋覓覓的哀惋,悵惘意緒又似細(xì)針密線,富麗精工。如此,令人不禁有嘆為觀止之慨。但,我們?nèi)绯龊跗渫猓挚煽闯觯髡弑M管感既萬端,低徊欲絕,然而對“蜂媒蝶使,時叩窗槅”的小小共鳴,對小“殘英”“強簪巾幘”的些許滿足,難免又讓人產(chǎn)生無病呻吟之感。藝術(shù)上的典雅富麗與內(nèi)容上的浮泛淺近,或許正是周邦彥全部詞作之優(yōu)劣的集中寫照。
上一篇:韓愈《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