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民歌·四節(香橙肥蟹家家酒)》原文與賞析
香橙肥蟹家家酒,紅葉黃花處處秋。極追尋,高眺望,絕風流。九月九,莫負少年游。
九月,是美麗的金秋;重陽,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這首小令寫的就是重陽節這個菊花般美麗的節日。
“香橙肥蟹家家酒,紅葉黃花處處秋。”曲的開篇用一串名詞來渲染重陽節的濃麗與豐足,中間不著一動詞,只用名詞堆疊,更顯示了語言的密集和語言氣勢的繁盛。“香橙”、“肥蟹”、“紅葉”、“黃花”,這些富有明朗的季節性的名詞,一下子就把秋的韻味兒,九月九的情調調得濃濃的,金曲的氣氛也立即由此而變得紅火起來。香橙,即橙子,果實皮厚味香,果肉酸甜。九月九,正是香橙成熟的季節,重陽節里吃香橙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民間有 “麥子黃熟蟹子頂蓋兒肥”的說法,那指的是 “海蟹”。到了深秋,河蟹連 “趾角尖兒”都肥得滿滿的,秋蟹不僅肥,而且鮮。肥碩的大蟹,與 “香橙”、“家家酒”并列寫出,而且“家家”如此,確實烘托了節日氣氛。至此,作者以平凡的筆法寫盡了質樸熱烈的民風。
接下來,作者又從自然景物著筆,寫出這個季節的高爽與濃烈。山林經霜,紅葉紛呈,不僅傳出了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的氣勢,而且還飄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妙韻。黃花,即菊花。自從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問世,菊花幾乎成了隱者超脫凡俗的精神的象征。人們往往以“人淡如菊”來喻示某種高潔的品質,也有借菊花來寫“檻菊愁煙蘭泣露”的秋的蕭瑟。但這首曲卻沒有表現上述意境的意思,作者提到“黃花”,只是為了寫 “九月九”。
“九月九”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賞菊的日子,此時菊花怒放。這種情調和賞菊的習俗才正是作者所要極力狀寫的對象。“黃花”流風余韻,漫山遍野,與 “紅葉”一起,點染了大自然的 “處處秋”色?!扒锷笨梢誀顚懙臇|西很多,但作者采用的方法同前句只用 “香橙、肥蟹、家家酒”來烘托節日氣氛一樣,這一句,作者也是抓住了極有代表性、極典型的兩種景物——紅葉、黃花來表現“九月九”這個特殊日子的深深秋意,真是一景千鈞,一語三鼎,極簡約,卻又是極濃烈地寫出了秋韻!
“極追尋,高眺望,絕風流”。九月九,古時有登高遠望的習俗。唐代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詩中就寫了這種習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不同的,王維寫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懷念之情,而這支曲只著筆寫這種習俗,進而從另一個角度來寫“九月九”。
“極追尋”,是由于 “高眺望” 所致。登高遠眺,據說最初是出自 “思親”這一動機的。身在異地的游子,登高遠眺,是為了希圖看到遠方的親人,后來便成了一種風俗。登高時還要佩戴茱萸,據說可以避災。登了高,自然就要“極追尋”,追尋親人,追尋故鄉,也許還會極力追尋腦海中那些抽象的東西。無論如何,“九月九”,秋高氣爽,滿目秋色,登上高山,極目追尋,無限風光盡收眼底。豐足而高爽的秋野、秋山、秋色,都會令登高的人心胸明朗起來,似乎看到了歷史,看到了理想……眺望者一定浮想聯翩,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憧憬,感到今天的自己是“風流”的,未來的自己也一定會成為絕代風流。
應該說“極追尋,高眺望,絕風流”三句寫得集中,但語意上似又“疏可走馬”,給讀者留下的想象的空間很大,使讀者很自然地隨著詩人的筆“登山則情滿于山”,不僅使讀者頓生“一覽眾山小”、“小魯”、“小天下”之感,而且也陡增了幾分豪氣,心胸寬了起來。所以可以說,此三句,其實是“實而不實”,跟一二句的不同之處也許正在這里。如果我們把前五句聯系起來看,更容易體會到這一點。第一句、第二句也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讓我們用自己生活的基礎去補充那秋的風光、秋的意境以及秋的韻味兒,還有重陽節的氛圍,但第三、四、五句所留下的想象空間似乎是站在山頂上遠眺時的感覺,可馳騁的空間實在太大了。加之曲中語言彈性和容量都很大(如一個“絕風流”,你就想了很多),所以所展現的內容就豐富得驚人。
最后,此曲以“九月九,莫負少年游”結尾,顯得很有分量。前邊兩層極寫重陽節之美,末一層筆鋒略轉,告訴人們應珍惜這樣美好的時光,應珍惜生活,更應珍惜人生的 “少年游”。這就使這首曲的意蘊來得更深厚了。
自然萬物,甚至包括風俗習慣,無所謂美與丑,只有當它們與人、與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發生聯系的時候才顯出美與丑來。這支小曲也是如此,它所描繪的“九月九”這種習俗風情,正是從人,從人生,從生活的角度來審視,來表現,才真正寫出了美的意蘊。前邊濃墨重彩,以極瀟灑的筆觸勾勒出的紅葉爛漫、黃花飄香,還有香橙、肥蟹的秋景圖,至收尾這一筆,才覺又添內涵。也許那不僅僅是美麗的生活圖畫,更是人生圖畫,要“莫負”的也許正是這樣一個“風流”的 “少年游”。
上一篇:《元代民歌·四節(海棠過雨紅初淡)》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失調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