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紛披, 冢上秋風又一吹。
妙質不為平世得, 微言惟有故人知。
廬山南墮當書案, 湓水東來入酒卮。
陳跡可憐隨手盡, 欲歡無復似當時。
王逢原,名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王安石的連襟,以教書為生。他有改革政治的理想和出眾的才華,但始終未伸抱負。他的詩文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對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強烈不滿。安石很喜歡這個胸有大志又有叛逆性格的年輕詩人,引以為同志,并把自己的妻妹嫁給他。可惜王令在嘉祐四年因貧病死于常州,時年二十八歲。王安石為其寫了《墓志銘》,高度評價了他的人品,曰:“始予愛其文章,而得其所以言;中予愛其節(jié)行,而得其所以行”,“以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者”。這首詩就是在王令死后的周年所寫的悼念文字。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對故去摯友的深切悼念,追憶他和亡友生前的深厚情誼。詩人的沉痛之情象打開了的閘門從胸中傾瀉而出,“蓬蒿今日想紛披,冢上秋風又一吹”,詩人用他想象中孤墳上凄涼景象表達極度的哀痛:叢生的蓬蒿已經(jīng)枯萎,在秋風中瑟瑟搖動。人在悼念親人友朋的時候,愈哀痛則愈能勾起對往事的回憶,其音容笑貌,甚至一顰一笑,均歷歷在目,如同生前。最為安石痛惜的是王令的抱負和才華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妙質不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一句,既是對好友優(yōu)秀品質和才華的贊美,也是對其不得施展其才的忿忿不平。心有靈犀一點通,王安石所以對王令如此厚愛,乃是因為王令最能理解他變法革新的精神,安石也最理解王令改革政治的理想和愿與天下人共患難的高貴品質。他們的友情達到心神相通的地步。安石在另一首《思王逢原》中對他們友誼之深、感情之篤和失去知音之痛作了進一步的吟誦:“自吾失逢原,觸事輒愁思。豈獨為故人,撫心良自悲。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誰能謀?我語聽者誰?”一個布衣終生的青年,竟能得到安石的如此厚愛,可見安石以道義交友的偉大人格。接著詩人具體回憶了終生難忘的廬山之游的往事。坐在似自天而降的聳立的石頭上,興致盎然,促膝共讀,望著山腳下向東流淌的湓河水,暢談著理想、抱負,何等地快意呵!接著,詩人的神游之筆突然收住,回到現(xiàn)實中來,老天何其不公,偏令知音人作古,往事如煙,人鬼殊途,詩人感慨萬千,以“陳跡可憐隨手盡,欲歡無復似當時”作結,千種愁腸,萬縷情絲,都系于這一句之中。
寓情于景是本詩的一個藝術特點。首聯(lián)是哀景,用哀景烘托哀情,增強了哀悼亡友的悲痛之感。頸聯(lián)是樂景,用回憶中的樂景樂情表達二人友誼的深厚,以物是人非反襯失去友人的哀痛之情,是用舊時的歡樂氣氛反襯人物今日悲痛的心情。尾聯(lián)也是頸聯(lián)的回應。
上一篇:《歲暮到家·清·蔣士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感皇恩·金·李俊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