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昱·感事》原文賞析
雨過湖樓作晚寒,此心時暫酒邊寬。杞人惟恐青天墜,精衛難期碧海干。鴻雁信從天上過,山河影在月中看。洛陽橋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本詩名為《感事》,具體為何事感發而寫,無從詳考。全詩情調可以歸納為八個字:故國情深,遺老愁重。
作者張昱在元代曾任杭省左右司員外郎,行樞密院判官,元末棄官隱居。明朝初年朱元璋征召天下文人時,憐憫張昱已經年邁,說他“可閑矣”,他便自號“可閑老人”,閑游在西湖山水間。朝代更替、山河易色的大變故使他人雖閑游,心境卻并不寬松。詩中毫不諱言地說:“此心時暫酒邊寬”,可見他是常常借酒寬心,而酒醉中的寬心解脫只能是暫時的,正如李白所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詩人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于是以杞人憂天的典故嘲笑自己那無窮無盡的、卻又沒有必要沒有用處的深愁。這種自嘲的結果,只是令人苦笑而已。“杞人惟恐青天墜”是正用典故以自我嘲笑,“精衛難期碧海干”則是反用典故以自我勸慰。小小的精衛鳥銜西山木石想填平東海,人人都認為其志可嘉,詩人卻獨自強調其效應難驗。詠嘆小鳥的志高力弱,正是明白自己的無力回天,頗為悲壯。“精衛填海”典故的另解,令元朝遺老扼腕而又無可奈何。這樣的自我勸慰,初始仿佛使人明白通達,繼而便只能令人更深地嘆息而已。
“鴻雁”指一種候鳥,也是《詩經》中一首詩的篇名,又可指災亂流離之民。經過元末明初的社會大動亂,不少老百姓流離失所,詩人自己也貧窮到“無以葺廬”的地步(見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詩人希望能像《詩·小雅·鴻雁》篇中所贊美的那樣,安集離散的萬民,使各得其所。句意顯示這美好的愿望并無實現的把握,只能姑且等待著。“山河影在月中看”一句集中表現了詩人的故國深情。“山河影”指月中陰影。王安石說過: “月中仿佛有物,乃山河影也。”蘇東坡也描寫月亮說“正如大圓鏡,寫此山河影” (語出宋何元《春渚紀聞(七)·辨月中影》)。在人們眼中月中陰影乃地上山河之影。當時,朝代已由元而進到明,山河早已易姓,張昱在月中所看到的是昔日山河之影,還是今日山河之影?從全詩愁腸百結來看,所見當為昔日山河之影。昔日山河在月中,故國只能在心中。詩人見月中影而思故國,對山河影而述情懷。皓月當空,皓首仰望,情思茫茫,何其憂傷悲涼!
詩中所提的“洛陽橋”建于北宋,橫跨在唐宣宗命名為洛陽江的江水之上。唐時江流宋時橋,人在洛陽橋上,會產生世代衰替、山河異色的感慨。中國古代相傳古蜀國望帝讓賢改國號后,化為了杜鵑鳥,在洛陽橋上聞聽杜鵑啼叫,當然令人倍加思念故國。然而,人們仿佛不怎么理會獨自憑欄懷舊感傷的人,“洛陽橋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詩人深深的幽怨在于:像自己這種深懷情愁、隱居多年的人,早已被人們遺忘,自己這種難排難解的故國情、遺老愁,有誰知?有誰解?
全詩情重愁濃,心緒起伏跌宕,傷感忒重,雖然自嘲復自慰,仍無法解脫。詩中多處用典,用得自然貼切而靈活,通過或明或暗、或正或反的典故運用,豐富深化了詩的含義,使詩的語言更曲折,既質樸如話,又意深味厚。整首詩以寫情為主,只有首句“雨過湖樓作晚寒”可視為寫景,然而僅此一句便天色晦暗,寒涼侵人,為全詩定下了悲涼的基調。
上一篇:古詩《商景蘭·悼亡》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文徵明·感懷》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