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薛瑄·過鹿門山》原文賞析
西來漢水浸山根,舟人云此是鹿門。峭壁蒼蒼石色古,曲徑杳杳藤羅昏。亂峰幽谷不知數,底是龐公棲隱處?含情一笑江風清,雙櫓急搖下灘去。
人們無論沿著中國的哪一條較大的江河旅行,恐怕都得經過幾處名勝,從而引起一番懷古的幽情。這種匆匆路過式的懷古,與登臨懷古,況味是很不相同的。這首詩好就好在寫出了這轉瞬即逝,如過眼云煙式的情思。
這里,作者沿著漢水順流而下,船走得很快。不覺便來了一山,臨江聳峙,如浸泡在漢水中。“西來漢水浸山根”,“浸”字與“山根”的 “根”字皆妙。意言那山仿佛是從水里長出來的,自然吸引了旅人的注意。這句并未說出山名,因為他并不像舟子那樣熟悉航道;“鹿門”這山名在下句由舟子口中道出,實事實寫。但對“鹿門山”作為名勝古跡的內涵,詩人顯然比舟子又了然得多。舟子是見慣不驚,說過照常推舟; 而文質彬彬的詩人卻饒有興致地打量起那山形來了,中間四句便寫“鹿門山”的觀感。按: “鹿門山”在今湖北襄樊東南四十里漢江北岸,漢末隱士龐德公,為逃避劉表的征召,攜婦將雛,登山采藥,隱居不出。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也在此隱居過。作者在江中看到的果然好一座深山: “峭壁蒼蒼石色古,曲徑杳杳藤羅昏。亂峰幽谷不知數”,他自然會想“底是龐公棲隱處?”似乎要大發思古之幽情了。
如果他是在登山覽勝,自然可以慢慢去尋訪,去考查。可江行卻容不得他低回遲延。對不起,下灘了。詩人只好站穩一點,任那“雙櫓急搖下灘去”。于是“含情一笑江風清”這句,不僅是一種向古人致意的自作多情,而且也是無可奈何的一笑,是頗能傳達當時神情的一筆。
讀者一定會聯想起孟浩然那首篇幅與此詩相當的名作《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這是多么深刻之作呀,詩人簡直已經進入境界,進入角色,那“幽人”不就是龐德公和詩人自個兒的合一嗎?相形之下,這首《過鹿門山》不是太浮光掠影了么?詩人連“龐公棲隱處”都沒找著,更不用說進入角色了。但這是江行,江行覽勝的特點就是“放電影”式的,容不得你慢慢咀嚼或回環往復。“浮光掠影”式地感懷,酷肖江行之風神,道出了這種特殊的生活況味。
上一篇:古詩《孫友篪·過古墓》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林鴻·送高郎中使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