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首詩是作者貶官永州時所作。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評論此詩道:“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冷齋夜話》所引)。蘇東坡認為詩歌不能滿足于表現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常”,而應該進一步發揮想象力,創造出富于藝術感染力的“奇趣”。他認為這首《漁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
詩歌一開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漁翁形象。漁翁即“漁父”,出自《莊子·漁父》與《楚辭·漁父》,指那種隱身避世、垂釣自適的高人隱士。《莊子》中的漁父抨擊了孔丘的仁義之道,《楚辭》中的漁父勸告屈原不要過于留戀楚王。此后,漁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無意于功名富貴、潔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當時因仕途失意,故以漁父自況,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擺脫心中的苦悶。如果以為漁翁只不過是寫一位打魚的勞動者,就會誤解全詩的旨意。劉宋時著名詩人謝靈運詩曰:“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田南樹園激流植援》),其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是為求得精神解脫而“賞心”山水,前者只是為了稻粱之謀。詩人筆下的“漁翁”與一般的漁者也有這種區別。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積極入世的,此時他內心雖然很苦悶,詩中卻表達了樂于歸隱的情趣,這是一種異乎常情的心態,而這也正是蘇軾所謂“奇趣”所在。
首句“漁翁夜傍西巖宿”,漁翁之義已如上述,而“夜宿”則以一個細節烘托了詩人對自然的摯愛。西巖即風景優美的西山,詩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說:“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白天游覽西巖,流連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見詩人對山水是多么熱愛!第二句“曉汲清湘燃楚竹”,表層意義是:第二天清晨,詩人點燃南國的竹枝,飲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與“楚竹”這兩個意象都是比興的手法,具有深層的象征意義。相傳在遙遠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兩個妃子跟隨,掉進湘水淹死了(《水經注》);又傳說舜出巡南方,死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慟哭,淚下成雨,竹身因此為斑斑之狀。“湘水”與“楚竹”都與這個悲劇故事有關。盛唐詩人李白作《遠別離》一詩,通過這個傳說抒發了自己的憂憤哀怨之情,此后,這兩個意象更富于悲劇色彩了。柳宗元貶官于湘水楚竹之地,雖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沒有完全忘懷現實,也寄寓著憂憤之情。沈德潛《唐詩別裁》認為“柳州詩長于哀怨,得騷之余意”,應該說是很有眼光的,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一聯以如畫之筆描繪了一個“無人”的山水之境。煙霧漸銷,紅日升起,此時人們還未開始活動,四周一片寧靜。漁翁從岸上來到船上,隨著船槳的欸乃之聲,山水都披上了一層綠裝。水鄉有霧之晨,必須等霧散之后才能見日,故先說“煙銷”,后說日出,可見詩人體物之切。“乃一聲山水綠”也是富于奇趣的說法,當他沉浸于山水時,至與“萬化冥合”,忘卻了自身與萬物的存在,一聲欸乃將他驚醒,周圍不知何時已是一片綠色的世界了。
最后一聯,直接表白詩人的閑適之情。“巖上無心云相逐”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而出岫”。自然界的無心之物與人世間的機詐相對而言,呈現出自然適意的意境,這也就是漁翁所追求的境界。關于這最后一句,蘇軾、王士禎等人認為可以不要,因為前四句已經完美地表達了這種意境,這一句破壞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但是,劉辰翁、王世貞等認為這一句也是全詩整體的一部分,不可刪掉。關于這一聯的爭論,說明這首詩是非常出色的,欲刪者也是愛惜之故。
上一篇:張志和《漁歌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秦觀《滿庭芳》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