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尋尋覓覓
【原文】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1]。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2]。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3]?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4]!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5],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1]尋尋覓覓:尋求往事,追懷過去。尋:尋思。覓:搜索。冷冷清清:形容處境孤寂。凄凄慘慘戚戚:形容凄苦、悲慘和憂愁。
[2]將息:調養休息。
[3]憔悴損:枯了謝了。
[4]怎生得黑:怎樣才能挨到天黑。
[5]這次第:這一切情況。
【作者】
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篇。
【賞析】
這是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體寫作時間待考,多數學者認為是作者晚年時期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作者中年時期所作。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趙明誠于是年三月,奔母喪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載書15車,前來會合。明誠家在青州,有書冊十余屋,因兵變被焚,家破國亡,不幸至此。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趙明誠因病去世,此時李清照46歲。金兵入侵浙東、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隨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東,飽嘗顛沛流離之苦,避難奔走,所有庋藏喪失殆盡。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境況極為凄涼,一連串的打擊使作者嘗盡了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上片起首三句連用七對疊字,有排空而來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音樂效果。似泣如訴,籠罩全詞。在寫法上也是獨創。在這種凄涼的境況下,又是“乍暖還寒”的悲秋時節。雖有“淡酒”御寒,可又偏是“晚來風急”,真是雪上加霜,環境層層壓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詩人歷遭劫難、備受痛苦的形象寫照。“雁過也”三句更進而把苦難與離亂結合起來,借舊時相識的大雁回歸,寄托自己流落他鄉的凄涼身世之感。
下片是在上片愁悶無法排遣后的觸景生情。首三句寫庭院景象的凄涼。“黃花”無人采摘,只是“滿地堆積”,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無聊賴。次二句寫室內永晝難度的孤寂。“梧桐”三句內外并舉,物我相呼。最后“這次第”一言總括了上面種種慘淡景象,迸發出“怎一個愁字了得”的不解愁結。全詞以突兀的開頭,寫愁云慘淡,繼而借一些典型的凄涼物象,用舒緩婉曲的絮語訴說愁情,一層層推進,將一“愁”字推出,用“怎一個”反問,將愁情推向高峰,讓讀者永難排解,感染力極強。
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此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氣貫注,著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這首詞之所以這樣富有感染力、歷來被人們廣泛經久地傳誦,是和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深沉感情分不開的。這里當然也離不開作者的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首先,她由外到內,由遠及近地刻畫了自己內心的沉痛。由“尋尋覓覓”到“守著窗兒”,由“晚來風急”自然地寫到“滿地黃花堆積”,由“雁過也”到眼前所見到和聽到的“梧桐更兼細雨”……層層推展,步步深入。
這首詞幾乎都由口語構成,經過作者的提煉與加工,表現在作品之中使人感到既自然又貼切,筆力遒勁而情韻纏綿。在這首詞里,作者用巧妙自然的鋪敘手法,把情和景概括得極其突出和深刻。全詞所用的十八個疊字,確切而自然,更加強了感情的渲染。特別是在情與景的對比描寫之中,生動地刻畫出作者種種難以訴說的沉痛而真實的感情。
作者的這種沉痛并不是個人的無病呻吟。在南宋小朝廷賣國集團屈辱求全,把祖國大好河山拱手讓敵的時代里,作者的那種由個人生活遭遇所引起的沉痛,也就是一個具有愛國心的人應有的那種蘊含國家興衰之感的沉痛。因而這一種沉痛不僅僅是個人的,它代表著不少的、特別是那一時代任人擺布的婦女的苦難遭遇。任何時代,個人的遭遇與痛苦都是緊緊地和社會現實連在一起的。因此,這首詞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比較深刻的思想性。
上一篇:《塞下曲·飲馬渡秋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