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
“匡廬奇秀甲天下”,自古以來,廬山就是人們向往的旅游勝地,多少詩人流連其間,吟詠抒懷。這首小詩卻打破了一般山水詩模山范水的常格,既不寫瀑布之宏偉壯觀,也不寫山峰之巍峨挺秀,而是以“意”運筆,馳騁想象,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思高遠的詩境。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咫尺”意為距離近極,“匡廬”即廬山。相傳周武王時,有一個名叫匡俗的,兄弟七人皆精道術,在山上結廬而居,后登仙升天,只留下空廬,廬山由此而得名。這兩句詩交代了詩人當時所處的特定情境:廬山雖已近在咫尺,卻因風雨所阻,無法攀登,心中不勝惆悵。細加揣玩,“咫尺”二字不只是說人在山下,山在眼前,還讓人隱隱感覺到了詩人心中的急切和懊惱。詩人把視覺中的“近”與感覺上的“遠”之間的反差渲染得愈大,心中的“愁”也就愈顯突出。這是夸張所產生的特殊效果。舟泊江中,詩人透過風雨仰望廬山,視線隨著山勢由低而高,不斷上移。“不可登”三字下得干脆利落,既寫風雨之驟、山峰之高,也寫了詩人無奈、懊喪的心情。它和“咫尺”二字在空間關系上正遙相呼應。
三、四兩句由實寫轉入虛想。云封山頂,霧繞山腰,廬山似處虛無縹緲之間,若隱若現,此時此景怎能不引起詩人種種悠然飄忽的遐想。詩人因宰相王搏事,受累被貶撫州司馬,乘舟而行,心中感慨萬分。面山臨水,詩人旁無所思,而“只疑云霧窟,猶有六朝僧”。東晉高僧慧遠居廬山三十余年,為佛教凈土宗始祖,廬山亦成南朝佛教勝地。一時間山上寺廟新建,僧徒云集。而今名山尚在,高僧已去,詩人不禁神馳萬里:在那云霧山中,煙霞洞內,或許還有超世絕塵的六朝高僧棲居吧。廬山勝景遍布,可歌可詠者甚多,詩人卻作如是想,難道他是在尋求某種精神寄托嗎?難道這是他內心秘密的一種折射嗎?這兩句語意委曲,以懸想作結,余味無窮。
這是一首別具神韻的短調獨唱,旨在表現詩人飄逸高遠的情致。全詩僅以淡墨渲染,運實入虛,廬山似在有無之中,人的情思則更為悠遠。言止意不盡,深得味外之味。
舊作錢起詩。今考詩系遷謫途中雜詠,起無謫宦事,而珝自中書謫撫州,其《舟中集》自序云: “秋八月,從襄陽浮江而上”。詩中峴山、沔、匡廬、鄱陽,潯陽諸地,經途所歷,一一吻合,而秋半、九日,尤為左驗,其為珝詩無疑。《蔡寬夫詩話》云: “《江行》百首,錢蒙仲得之他本,因以傳世,原非起集之因。”宋人語更可據。(胡震亨《唐音統簽》)
此望匡廬而托慕方外也。(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
上一篇:《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江陵愁望有寄·魚玄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