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此詩題為《觀書有感》,全篇寫景、議景,卻無一字“關書”;但細讀再三便又覺無一字“不關書”。詩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興之法。
詩的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泵鑼懙氖且环靥辆吧?,莊園風光:清澈平靜的池塘水波不興,象一面碩大無朋的銅鏡倒映出蘭天白云,光彩流動。而詩人的本意并不在這明媚澄澈的湖光山色之間,他是借此暗喻抒發自己的讀書感受。朱熹是中國歷史上僅次于孔子的儒學思想家,又是重要的教育家。他治學施教五十余年,十分懂得讀書的重要,更十分強調讀書的方法。他認為:“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讀書的目的在于窮理,而讀書窮理要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中間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此外還要“更就自己身心上存養玩索,”(《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心思神悟,方能學成有望??梢娮x書是很苦的。但只要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就會苦盡甘來,“胸中豁然以明”(同上)說不盡的清朗之意透徹心脾。此時,這“豁然以明”的心境是寧靜安逸的,因為它正體驗著大徹大悟后精神上的充分滿足;尤如一泓池水,這徹悟的心靈因其靜而格外清明:在它面前,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清晰可鑒,毫厘不爽。詩人明寫湖塘之美,隱喻讀書心得,設喻貼切,自然天成。
與尋常絕句相同,詩人于第三句發問轉折,然后自答其問,這兩句的議論從字面上看仍是根據上兩句的寫景而發的,即解釋造成這一景觀的原因。即使是在這一層意思上,這一聯也頗富哲理。朱熹的哲學觀點雖屬唯心一派,卻是很講運動變化的。在他看來,一切事物要保持其新鮮旺盛的生命力,都離不開運動。試想,一潭死水,不流不動,平靜倒是平靜;但不用許久即便不干涸也會污穢腐臭,哪里還會清亮澄澈,天光可鑒呢?所以,正是那不息不竭的源頭活水,才使這方塘池水清澈如斯。當然,詩人的議論主要是針對“觀書”而不是“觀景”發的。讀書窮理而終于達到“胸中豁然以明”的境界,在朱熹看來關鍵在于通過苦讀,積思了悟。一旦悟道,便如尋得了源頭活水,頓時渠盈池滿,風光迥異了。悟與未悟,大不相同。未悟則百思不得其解,悟道則一通百通。詩人曾在另一首《泛舟》中形象地描繪了悟道前后的感受。“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绷巳皇挛锏恼嬷B之后,再來觀察種種現象,自然格外分明醒目;這就是讀書而有所得之后所產生那種寧靜清醒的心理感受。
宋人多以議論為詩,后人頗多微辭。但詩中議論并不自宋人始,而且也并非詩中不可以有議論,只是不可以“詩徒議論”罷了。詩的議論如詩的描寫一樣,要嚴守詩的規律,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要感人,“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鐘嶸語)此詩的議論,耐人品味,幾與東坡《題西林壁》同。
這首《觀書有感》言在景,意在志;言與意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緊扣,比喻如此自然而不雕琢,聯系如此緊密而不牽強;寫景形象生動,議論深入淺出;不設一典,不使一事,深刻的哲理、真切的體驗全以明白如話的尋常語言出之,可謂難得。
上一篇:辛棄疾《西江月·遣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維《觀獵》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