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點斕斒玉勒驄1,青絲結尾繡纏鬃。鳴鞭曉出章臺路2,葉葉春衣楊柳風3。
以上諸絕句興寄,或深或淺,具有樂府意。
【校記】
1.斕斒玉勒,《全唐詩》一作“斑斕噴玉”。
2.鳴,《全唐詩》一作“揮”;曉,《全唐詩》一作“晚”;章,《全唐詩》一作“銅”。
3.衣,《全唐詩》一作“依”,又作“隨”。
【箋釋】
[少年行] 樂府雜曲歌辭名。本為《結客少年場行》,南朝宋鮑照、北周庾信皆有作,多詠少年輕生重義、任俠游樂之事。后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長安少年行》、《邯鄲少年行》等。《樂府詩集》卷六六《雜曲歌辭》:“《結客少年場行》,《后漢書》曰:‘祭遵嘗為部吏所侵,結客殺人。’曹植《結容篇》曰:‘結客少年場,報怨洛北邙。’《樂府解題》曰:‘結客少年場行,言輕生重義,慷慨以立功名也。’《廣題》曰:‘漢長安少年,殺吏受財報仇,相與探丸為彈,探得赤丸,斫武吏,探得黑丸,殺文吏。尹賞為長安令,盡捕之。長安中為之歌曰:何處求子死,柏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復何葬。’按《結客少年場》,言少年時結任俠之客,為游樂之場,終而無成,故作此曲也。”
[斕斒] 色彩錯雜鮮明貌。 玉勒驄,佩飾華貴的駿馬。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控玉勒而揺星,跨金鞍而動月。”王維《洛陽女兒行》:“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
[青絲] 指馬韁繩。南朝梁王僧孺《古意》:“青絲控燕馬,紫艾飾吳刀。”杜甫《前出塞》其二:“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章臺] 戰國時秦宮中臺名。《戰國策·楚策一》:“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臺之下矣。”鮑彪注:“秦臺,在咸陽。”又,漢代為長安街名,頗為繁華,因位于章臺之下而得名,用作比喻長安城,歌樓舞館等場所之代稱,此處指游樂場所。《漢書》卷七六《張敞傳》:“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注:“孟康曰:‘在長安中。’臣瓚曰:‘在章臺下街也。’”李賀《馬》:“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臺。” 鳴鞭,謂揮鞭。揮鞭策馬,動則有聲,故稱。鮑照《代陳思王白馬篇》:“白馬骍角弓,鳴鞭乘北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鳴鞭則汗赭,入埒則塵紅。”劉長卿《少年行》:“薦枕青蛾艷,鳴鞭白馬驕。”
[葉葉] 謂春衣輕舉,楊柳拂面。宋子侯《董嬌嬈》:“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王維《送別》:“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輯評】
《唐詩歸·中唐一》鐘惺評:此一詩之妙,亦在“葉葉”二字。
上一篇:《送田明府歸終南別業》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李中丞之襄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