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道
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
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
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
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這首《春懷示鄰里》作于宋元符三年(1100)春。當時,陳師道因受元祐黨爭的牽連,已罷職歸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其落魄失意、困頓潦倒之狀,于詩中可見一斑。題中明言“春懷”,卻無一處正面寫春;“鄰里”系作者鄰人寇十一。
開頭兩句:“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寫出作者居所一副破敗凄涼、冷落寂寞的景象。“斷墻”且經“著雨”,本已不堪入目;蝸牛又在墻上到處爬行,身后留下的粘液如同不成篇章的文字。“老屋無僧燕作家”承上“斷墻”,是說房屋年久失修,連四海漂泊的僧人都不愿在此居住,只有燕子一年一度地飛來做窠。首聯即出對仗,介紹了作者的貧困處境,歷歷在目;同時也為下文的心理描寫提供了物質依據。
在這樣悲苦的生活環境中,作者會想到什么呢?尤其是在春氣融和、光景綺麗、眾民熙熙的季節,作者心中當是別有一番滋味。“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剩欲”,頗欲之意。在如此春光里,門外歡聲笑語,都忙著賞春、游春,自己真想加入其中,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說笑。“剩欲”二字真實地表現了對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但是,作者一轉念又想到自身的遭際和處境,頓時意念頹然。“卻嫌歸鬢逐塵沙”是說,不去湊這個熱鬧了,就怕歸來時塵沙滿面,在此斷墻老屋之中更為難堪。兩句一宕一跌,一漲一落,把作者對生活既渴望又厭倦、既向往又怯懼的復雜矛盾的心理狀態十分細致、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來。
“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上句用《呂氏春秋》典:高湯“見置四面網者”,“拔其三面,置其一面”。下句出《埤雅》:“蜂有兩衙應潮。”黃蜂在蜂王率領之下聚列成行,謂之蜂衙。蜂衙有早晚兩次,與潮水相應,故云“兩衙”。趁衙即排衙之意。這一聯寫作者在孤身獨處之際,面對斷墻、老屋上的蛛網和蜂窠,聯想自身境遇,發出幽憤不平之嘆。風翻蛛網,尚開三面,大小飛蟲且有生路;世間的黨禍卻陷人于絕境,無處逢生。雷動蜂窠,黃蜂仍能照常趁其兩衙,自己卻沒有依附和著落,孑然一身,窮愁難耐。“蛛網”、“蜂窠”既是對居處環境的寫實,又是包含著深厚的心理內容的隱喻。
末二句:“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南鄰”即寇十一。“容有”或有也。這里是說“南鄰”寇君多次以“春事”相約,均未如約前往;而今,或許還有尚末開放的花朵吧?上句是向鄰人道歉,至于屢次失約的心理原因,已在詩的前六句解釋了,鄰人也許能因此體諒吧。下句是告訴鄰人,他心里充滿了對春天的向往和對“春事”的羨慕,直到眼下還感嘆春光易逝。至此才點出“春懷”二字。“只今容有未開花”回應“剩欲出門追語笑”一句,描寫懷春之情細膩而又曲折。這種心情就象一株嫩芽要掙扎出土,但因地面上壓力太大,它只能在窒息之中屈曲地生長。
本詩反映了詩人的生活性格,也反映了他那“閉門覓句”(黃庭堅語)的文學性格。首聯、頸聯對仗具有爐錘之功;比襯手法極富藝術表現力;“剩欲”、“卻嫌”、“容有”等詞摹寫心理活動生動逼真、婉曲細致。用典如鹽入水,不露痕跡;寓理于典,寓情于景、于事。全詩余味曲包,頗可細玩。
上一篇:杜甫《春夜喜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金昌緒《春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