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廿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由重慶經三峽出蜀,漫游祖國名山大川。在旅途中,由于懷念故鄉峨嵋山的月夜,寫下了這首《峨嵋山月歌》。
這首七絕的藝術特色,就是在四句詩中用了五個地名,不但不顯得枯燥乏味,反而能展示出一種清新優美的意境,給予讀者以美的享受。前人曾稱它“是千秋絕調”,并非溢美。
第一句連用兩個名詞,“峨嵋山”、“月”,都是實物、并無詩意。句未綴一個“秋”字,畫龍點睛,,便立即賦予這些實物以生命的力量。這個“秋”字,是不能移動的。假如說“峨嵋山秋月半輪”,或說“半輪秋月”,就成了散文而不象詩了。第二句,“平羌江”,源出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而入岷江?!敖鳌?,似乎毫無意義。江水自然是流動的,有什么可說的呢?然而詩人寫江水,并不是為了表現江水,而是為了表現月亮。寫江水的流動,是為了表現投入江水的月影。這兩句詩連起來,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峨嵋山月圖。抬頭仰望,半輪秋月,懸掛峻峭的山巔;低頭俯視,投入平羌江的月影,在波心動蕩不定。淡樸自然,顯示出一種引人入勝的意境,能給讀者以具體的藝術感受。第三句,七個字高度地概括了詩人出發的時間(夜)、地點(清溪)、和去向(三峽)。“清溪”,即清溪驛,在今四川省犍為縣;“三峽”:長江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句詩用一個“向”字,把“清溪”和“三峽”兩個地名聯接起來,既說明了問題,又顯得玲瓏剔透、詩意盎然。最后一句,揭示出主題思想、“思君不見下渝州”,表明詩人離開故鄉愈遠,懷念故鄉的心情愈切,尤其是思念故鄉峨嵋山的秋月。有人認為“君”是指一位友人。縱觀全詩,很難得出懷念友人的意思。清人沈德潛曾說:“月在清溪山水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所說極是?!熬弊种皇窃铝恋臄M人化筆法。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在一首詩中寫道:“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边@就更清楚地表明了李白此詩是寫懷念峨嵋山月,而不是懷人之作。上述分析,似乎并沒有逐一指出四句詩中五用地名的妙處,但對全詩藝術意境的分析,恰恰具體地說明了詩人是怎樣將五個地名融入全詩成為全詩的內在有機部分,并自然天成地表現了意境的優美和詩人綿如抽絲的思鄉之情。
李白是酷愛月亮的,這已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流傳不息的佳話。他在不少詩歌中往往把月亮人格化,把月亮當作親密的友人來描寫。例如《月下獨酌》一詩,簡直和月亮的影子成為歌舞的伴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边€有《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倍紝υ铝帘憩F了江海一般的深情。這不是偶然的。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捩時期,在腐敗的統治階級的黑暗統治下,他懷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勢力,不茍同流俗,始終保持著傲岸不群的態度。而月亮的那種光明與圣潔,不知給了詩人多少慰藉。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白愛月,并把它視為契友,正表現了他胸懷的高潔。
上一篇:杜牧《山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