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 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詞題“客垂虹”,是作客垂虹之意。垂虹橋是江蘇吳江縣有名的橋梁,因其“環如半月,長若垂虹”而得名。張可久“一生奔波,不太得志”,“足跡遍及江、浙、皖、閩、湘、贛等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張可久條),此詞是他作客吳江,觸景生情而作。
“三高祠”是吳江人為本地的三位著名人物范蠡、張翰、陸龜蒙所立之祠。龔明之《中吳紀聞》載:“越上將軍范蠡,江東步兵張翰,贈右補闕陸龜蒙,各有畫像在吳江鱸鄉亭。蘇軾嘗有吳江三賢畫像詩。后易其名曰三高”。詞人起首:“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先以“三高祠下”點明地點,以“天如鏡,山色浸空”寫意式地勾勒了三高祠下的景物“浸空濛”三字極好,它不僅形象地再現了山色有無,空濛迷茫的景致,而且暗示了詞人悱徊迷惘的心緒,與下片“青燈夜雨,白發秋風”的情調呼應。
“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這是三個典故:張翰在洛陽從政,一日“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劉義慶《世說新語》);范蠡幫助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身退,“乘輕舟浮于五湖,莫知其終極”(《國語》);陸龜蒙常常“升舟設篷,席束衣,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新唐書·陸龜蒙傳》)。此三人或以其功成身退的人生道路,或以其“適意”的理想追求,或以其蕭散消閑的生活方式而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對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構成了與儒家“致君堯舜”相互補的另一種追求。因此,我們常常能夠聽到詩人們“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那無數次似乎灑脫卻又深含痛楚的吟唱。詞人此處,選用“莼羹”、“漁舟”、“茶灶”三個最有特征的事物排列組合,從而使這三位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過深刻影響的前賢、附著那動人的、百說不厭的古老傳說一起形象地凸立于我們的面前。
上片以寫景引發懷古,下片以感今抒懷引出景致:“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此三句實際上是三個問句,先問故人,說明他故交零落、孑然一身、孤獨寂寞;再問前程,說明他此時如同阮籍,窮途而哭,歧路渺茫,后結以“心事誰知”,即總括上文,又開啟了下句:
“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詞人沒有對上面一個問題作正面的回答,而是以景結情。詞人選取了最富有意味的幾個意象,把他孤獨寂寞的凄涼晚景,表現得深婉有致。“黃花”,(秋菊)一方面點明時令,與“秋風”呼應,一方面用以象征和襯托詞人高潔的情懷;“青燈夜雨”是一組夜色中的意象,凄涼孤寂令人難以卒讀;“白發秋風”是由景而至人,點明主人公已是滿鬢蕭霜的老翁了。“秋”字,不僅是時令,更給人一種“老冉冉其將至矣”,有落葉秋風之感,從而更增添了全詞的韻致。
上一篇:劉禹錫《烏衣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炯《從軍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