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長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山海經》是一部記述古代神話傳說及海內外山川異物的書。《讀山海經》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一組詩歌,共十三首。除第一首是寫其閱讀時的樂趣外,其余各篇皆分詠書中所載的奇異事物。“精衛銜微木”是第十首。
開頭二句“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寫的是《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的一段神話故事。傳說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游東海時溺水而死,死后化為鳥,名精衛。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詩句中的“微木”即細木;“滄海”,指東海。以東海之大襯托細木之微,這樣更加突出了精衛的雄心壯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是《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敘的“刑天爭神”的故事。刑天是一種獸的名字,它與天帝爭神,被天帝砍去頭顱,但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揮舞盾牌、大斧繼續與天帝戰斗。這里的干,指盾牌;戚指大斧。“猛志固常在”,說刑天勇猛頑強的斗志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同物”,同為異物,指精衛溺死、刑天斷首之后成為異物。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化為異物之后,繼續奮斗,一無反顧。“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徒設”,空設;“在昔心”,昔日的壯志;“良辰”,時機;“詎”,豈。這兩句的意思是,空有昔日的雄心壯志,但實現壯志的時機已不再可得。
陶淵明的詩向來被認作田園詩、隱逸詩之宗。他的詩恬淡、自然、直樸、平易。但他不是在創作之始就隱退鄉間、躬耕勞作的。他也曾“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游”;“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少年時曾有過豪放的生活,志向遠大,是很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的。然而出仕以后,在深切地感受到黑暗的社會現實之后,才痛苦選擇了退隱歸耕的道路。所以壯志未酬的遺憾常常困擾著他本已對世事十分淡漠的心,創作中便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金剛怒目”式的詩歌。我們再看這首詩,前四句,詩人雖是在敘述精衛、刑天的故事,但卻流露著詩人對它們“猛志固常在”的贊美。后四句,詩人在慨嘆精衛、刑天“良辰詎可待”時,也在慨嘆自己的“徒設在昔心”:我過去雖有雄心壯志,現在年紀已老,又何曾能等到實現壯志的那一天呢?這也是這首詩的主題所在。
陶淵明的詩,少奇突的警句和華麗的詞藻,多取白描的手法,平直地敘述,但洗煉,富于形象性。“精衛銜微木”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
鐘嶸在《詩品》中說過:“每觀其文,想其人德”。我們讀著這首詩的時候,不正是可以想像出這位胸懷壯志、卻不得施展抱負,退隱鄉間的詩人的矛盾心境嗎?
上一篇:趙翼《論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贈劉景文》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