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樹》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禮記·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按:父母合葬在防地),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同上又:“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于衣,槨周于棺,土周于槨。反壤樹之哉?’”又,《周禮·春官·宗伯》:“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又,《禮記·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為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
【釋義】孔子將父母合葬后說,知道古人墓而不墳,即葬后不堆士,不使高起來。但因為自己是“東西南北人”,行止不定,所以不能不留下表識,所以他“封之崇四尺”。封,即堆土為墳。國子高則認為,葬就是藏,是不讓人看到。所以下葬時,衣足以遮身,棺木為了藏身,槨為了容納棺,土坑為了容納槨而已。為什么還要壤(封土為墳)、樹(植樹留記)呢?他反對“封樹”。又,《周禮》說,封與樹都要以爵位高低定標準。而《禮記·王制》則說庶人“不封不樹”。可見封樹在先秦時是士大夫以上階層的葬禮。不過,后來即使普通老百姓,只要有能力,也都堆土為墳,植樹為識。
【例句】若姐姐為蔡氏之婦,生能竭奉養之力,死能備棺槨之禮,葬能盡封樹之勞。(高明南戲《琵琶記》第三十九出《散發歸林》)牛氏向父敘說趙五娘的孝行。
上一篇:元曲典故《富貴浮云》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