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也許,南宋詩僧志南的名字,對你來說,已然陌生了,然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詩句,伴著春天的氣息、溫馨的記憶,一定還會深藏在你的心底。
也許,你第一次讀到這沁人心田的妙語是從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得來——朱先生以他詩人的赤子之心,感受著、擁抱著這美的精靈。但是,這詩句卻并非首先為朱先生所發(fā)現。你只要讀讀《娛書堂詩話》這樣的記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朱熹)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簡氣。如沾衣云云,余深愛之’”,就可以明白,這一美妙的詩句從一出世,就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了。
那么,讓我們到這美的世界里,再作一次旅游吧!
前二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在后二句的奪目光彩下,似乎顯得黯然失色。其實,它是襯托紅花的綠葉,是“通幽”的“曲徑”,是舞臺上不可缺少的道具,是帷幕的徐徐升起。你看,隨著詩人在“古木陰中”系下那江南特有的“短蓬”——小船,隨著詩人那敲擊在木橋的“杖藜”的聲響,你也會從漫長的寒冬里、從蜇居的斗室中,漫步出游,走在春天的世界里了。
春天,是造物主的杰作,是一幅浩渺無垠的畫卷,無論你用多少筆墨去描繪它,恐怕都要掛一漏萬,而詩人在這里差不多僅用了幾個字:“杏花雨”、“楊柳風”,就把春天的世界捧在了你的面前。以“杏花”、“楊柳”兩個名詞來作定語,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春雨的特質。這雨不是盛夏的滂沱暴雨,也不是晚秋的綿綿淫雨,而是杏花時節(jié)“如牛毛、如細絲”的迷濛春雨,象一首抒情詩,象一支小夜曲,籠罩了剛剛蘇醒的萬物;而那風,也不是塞北狂風,呼嘯狂吼、席卷而過,她是溫柔的、和暖的江南春風,在楊柳婆娑的舞姿里,你感受著她的顫動。不僅如此,“杏花”、“楊柳”還是二個美好的意象,是指引讀者神思遐想的航標。在她們的導引下,你步入了那紅的象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的色彩繽紛的世界,步入了芳草青青、萬樹新綠的那充溢著春的氣息的天地。在楊柳枝下,你是否聽到了河水的音響?在杏花枝頭,你是否聽到了蜂兒的歌唱?
春的魅力,是造物主的作品,更是詩人審美觀照的詩章。詩人用“沾衣欲濕”來寫“杏花雨”,用“吹面不寒”來寫“楊柳風”,就不只是把春天的畫卷懸掛在你的面前,而且是與你攜手共入春色。不信,此時你定神尋味,一定也會感到那細絲花雨,快要打濕了你的衣衫,那伴著雨絲的春風,吹拂著、親吻著你的臉頰。你要與詩人一起陶醉了。
上一篇:祖詠《終南望余雪》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師道《絕句四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