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祖熙
海角亭前秋草路,榕葉風清,吹散蠻煙霧。一笑英雄曾割據,癡兒卻被潘郎誤。 寶氣銷沉無覓處。蘚暈猶殘,鐵鑄遺宮柱。千古興亡知幾度?海門依舊潮來去。
張以寧
這首詞借南漢主劉的故事,表明歷史上盡管有著那許多乘時而起的“英雄”,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然而這種局面,決不會長久。國家要統(tǒng)一,民族要復興,這是愛國者和廣大人民的共同愿望;違背了這個愿望,就會要覆亡的。詞作于作者晚年奉使安南道經廣州的途中。詞牌下有小序云:“廣州南漢劉
故宮鐵鑄四柱猶存,周覽嘆息之余,夜泊三江口,夢中作一詞,覺而忘之,但記二句云:‘千古興亡多少恨,總付潮回去。’因
括為此詞?!笨梢姶嗽~是為吊古而作。
上片前三句:“海角亭前秋草路,榕葉風清,吹散蠻煙霧?!焙=峭ぴ趶V州,地近???,已經是秋天,亭前的徑路上生滿了秋草。作者凝神佇立,觸動遐思。詞從寫景著筆,首句以“秋草路”三字,點明季節(jié)。二三兩句,寫此時南方的特征:秋風吹過了榕葉,一股高爽的秋氣,把遠近山岡上的蠻煙瘴霧全給吹散了。廣州地處嶺南,古稱南蠻之地,因地多瘴霧,氣候顯得潮濕。現(xiàn)在卻天清氣朗,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而開朗起來,詞句中暗示此刻時代的氣氛,也從混亂之后,顯得清平了?!耙恍Α眱删?,緊接前兩文,表明這里在五代十國期間,曾被劉(yǎn音嚴)父子割據了五十五年之久。然而他們何曾想到這種割據的局面,也會被歷史的風雨所蕩平呢!想當年南漢王朝也曾繁華一時,如今早像煙霧一樣吹散一空,成為陳跡,落得個“癡兒卻被潘郎誤”的結局?!鞍V兒”,指南漢后主劉
。“潘郎”,指南唐的臣子潘佑。據南宋周必大《二老堂雜志》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授意南唐主李煜勸劉
降宋,李煜派潘佑起草誘降書,宋開寶四年(971),宋兵至廣州,劉
迎降,南漢亡。這兩句寫的就是這段史實。作者以冷峻的態(tài)度抒發(fā)自己熱烈的感情,語言中帶有深沉的諷刺意味,暗示割據的政權,并不能長久,“一笑”兩字,尤見深意。
下片從吊古之思中,再引出一層新意。過片“寶氣銷沉無覓處”等三句,感嘆南漢滅亡了,當年的寶氣,已經銷沉得無從尋覓“寶氣”:指王氣,用許渾“玉樹歌殘王氣終”(《金陵懷古》)語意。然而當年劉故宮的十二支鐵柱,卻還有四柱殘存,上面已滿是苔蘚的痕跡了。這三句是承上片“一笑”句而來從具體事物中,再抒懷古之情,并由此產生兩結句的興亡之感,“千古興亡知幾度?海門依舊潮來去?!弊髡吒袊@人世的興亡變遷,千古以來,也不知道幾多次了,而海門的潮水,卻總是有規(guī)律地潮來潮去。人世多變,故而時興時亡;自然界變化較少,所以三江口的潮水,依然有漲有落,并不因人世的興亡而改變常規(guī)。這兩句含蘊頗深,暗寓興亡之理,不僅割據稱雄、為霸一方的政權不可能長久,即使并非割據像元朝那樣,建國之始推行高壓政策,歧視南方人民,已經不得人心;在其后期,又復殘酷剝削農民,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造成天災人禍,也必然是“其興也暴,其亡也忽”的。明朝的興起,從積極意義來說,是結束了多年割據爭雄的局面,同時也推行了一系列促進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新政,如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抑制強豪等等,使得時局出現(xiàn)承平,這是作者衷心贊美的。但也警示著如果以后重蹈前朝的覆轍,則由衰而亡,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使詞的意境,比單純吊古、諷刺野心家的割據,顯然是深切多了。
明初,不少在元末飽經憂患的有志之士如劉基、高啟等,都是對統(tǒng)一祖國的新局面,抱著熱烈的希望的。高啟在《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詩的結尾說:“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表現(xiàn)了對于中國統(tǒng)一的極大喜悅。作者人明,已屆晚年,但仍然不辭辛勞以侍讀學士身份奉使安南,熱望對國家能作出貢獻,其愛國的心情,和高啟、劉基等人都是一致的。此詞能在委婉婉含蓄中展示反對割據,熱盼統(tǒng)一的心志,并以興亡之理警戒當權者,所以成為名作。
上一篇:宮曉衛(wèi)《明季詠史》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慶生《春從天上來》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