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精講·第二篇 散文、辭賦、駢文專卷 下冊·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張岱·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p>
****
這篇作品文短事明,主要敘寫杭州西湖的雪景。篇幅雖然十分簡短,但描寫未必不細,為文頗有妙法。
湖心亭,凡在水中建亭,四周不著邊岸者,皆稱湖心亭。此特指杭州西湖的勝景湖心亭。
****
全文一百九十余字,可分二段:
第一段(1節):湖心亭觀雪;
第二段(2節):“舟子喃喃”。
第一段:湖心亭觀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一、詮詞釋句:
崇禎五年與更定——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更定,指眾人都已入睡之時,約在晚上九、十點鐘。
拏、毳衣、爐火——拏(ná拿),牽引,拉著。毳(cuì脆),鳥獸細毛。毳衣,此指用毛制成的衣服。爐火,即火爐,是指冬日暖手的手爐,一般為銅制,古人常用之物。
霧凇與沆碭——霧凇(sōng松),通稱樹掛。在寒冷天氣中,水氣凝霧在樹木、枝葉化為白色的松散冰晶,稱為“霧凇”。沆碭(hàng dàng杭去蕩),天氣嚴寒,空中一片白茫茫。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里的痕、點、芥、粒等字,均用為量詞,在冰雪皚皚世界里使用,具有特殊含義。
三大白與金陵——三大白,即三大杯酒。金陵,原五代時的府名,所轄相當于今江蘇南京市區及周圍之縣。后成為南京的舊稱。
二、略述大意:
明崇禎五年(1632)十二月,我前往西湖。這里,大雪連下了三天,湖中不見游人、也聽不到鳥聲。當天晚上,大約九點、十點時間,夜已靜了,但我仍駕著一只小船擁戴了厚厚的毛制衣帽,還捧著個暖手的銅制小手爐,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觀雪。滿眼所見是:樹叢里到處是樹掛——霧凇,還蕩漾著白茫茫的色相,天同云、天同山、天同水,上上下下一片白皚皚的銀色世界。于夜色中,湖上可以見到的影子是:惟有白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個小小的點兒和我們的一條如芥子似的扁舟,還有船中兩三個象粟粒大的夜游人。待行至亭上,見有兩人鋪上毛氈席地而坐,一個童子在煮酒,酒在爐上騰沸著。當見到我時,他們很高興,說:“今夜湖中怎么還有您這樣的人喲?”立即拉我與他們同飲。我勉強飲了三大杯后,即同他們告別。問他們姓名,說是金陵人氏做客于此。
第二段:“舟子喃喃”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br>
一、詮詞釋句:
舟子喃喃——舟子,撐船的人。喃喃,說話辭氣遲鈍的樣子。
相公——“相公”一辭,原是對宰相的尊稱,宋元以后,仆人對主人,或對社會上地位高貴的紳士,也稱相公。這里是撐船人對顧客的尊稱。
二、略述大意:
等到下了船,撐船的人辭氣遲鈍地說:“不要講相公有點傻,竟還有比相公更傻的?!?p>
****
這篇乘夜泛舟賞西湖雪景的短文,寫得隨意自然,筆到景布,不事藻飾,但一幅“西湖夜雪圖”卻玲瓏剔透地呈現于眼前,令人欣悅。文章最大的賞點有二——
一、修辭手法的妙用
作者為了使自己的西湖雪景的描寫出人頭地,是下了一點功夫,進行了巧妙的構思:首先將雪景涂上了夜色,使西湖夜雪有別于“晝雪”;接著,將其重點放在夜色中的西湖雪景的描摹上。這樣,便于給修辭手法鋪設了用武平臺。試看:長長的白堤,竟似雪白畫紙上的一抹筆痕;在周邊全是湖水包圍的湖心亭,卻是偌大湖心中的一個小點點;游湖小舟,也只是浮于萬頃水波上的一顆微小的芥子;至于在已見很小的扁舟中的人物么,當顯得更為渺小,簡直是兩三顆粟粒而已。這樣描繪雪景中的景物,既是修辭法的很好活用,變名詞為量詞,又讓量詞中巧設譬喻,量詞本身就是喻體,而且以小顯大,以及其他各種所需手法,都得到了很自然地運用。比如,一個西湖夜雪境界,在作者妙筆下,就顯得夜色朦朧,銀白世界寥廓無垠,生出了許多美感。
二、用簡筆畫出一個古代“追雪族”——雪癡
在嚴寒的“三九”隆冬,當人們蜷縮在暖閣圍爐取暖時,他卻偏偏往野外搜尋雪夜風景,而且還在亥時夜深時分。這還不算“癡”嗎?無獨有偶,偏偏在雪夜中,遇上了一個比他更癡的從外地“追雪”至西湖的“金陵客”!這個“客”竟然鋪氈于冰冷的地上,對坐夜酌,還強拉陌路之人——“余”同飲。按常人見解,這豈不是比他更加傻癡了嗎?
其實,體悟作者的筆意,審察文旨,上述兩點都不是隨意寫寫的,而是經過慘淡經營才出的巧筆。它們都是為了給人們畫出一幅令人驚訝的“高逸名士”的癡態。
以下,順便抄錄幾首有關湖心亭及西湖雪景的詩詞,與大家共賞——
斷橋殘雪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邊分青綠,鶴驚碎玉啄瀾干。
(宋·王洧)
孤山霽雪
山頭白石六花鋪,水面青青一髻孤。
翠鳳摶云朝貝闕,玉鰲擎日出冰壺。
梅花正好充寒探,竹葉何妨踏凍沽。
千載林逋留勝跡,總因佳境在西湖。
(高得旸)
孤山梅花開雪中
(竹枝詞)
孤山梅花開雪中,恰似阿儂冰雪容。
不學畫橋南畔柳,春來容易惹東風。
(元·王中立)
湖心亭
百遍清游未擬還,孤亭好在水云間,
停闌四面空明里,一面城頭三面山。
(清代·許承祖)
上一篇: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徐弘祖·游雁宕山日記(前)
下一篇:南北朝與唐宋駢文·王勃·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