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覽白樂天《長恨歌》①及元人《秋雨梧桐》②劇,輒作數日惡。南曲《驚鴻》③一記,未免涉穢。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場;而近乃子虛烏有, 動寫情詞贈答,數見不鮮,兼乖典則。因斷章取義,借天寶遺事,綴成此劇。凡史家穢語④,概削不書。非曰匿暇,亦要諸詩人忠厚之旨云爾。然而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
且古今來逞侈心而窮人欲, 禍敗隨之, 未有不悔者也。玉環傾國,卒至殞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極。茍非怨艾之深, 尚何證仙之與有。孔子刪《書》而錄《秦誓》⑤,嘉其敗而能悔,殆若是歟?
第曲終難于奏雅, 稍借月宮足成之。要之廣寒聽曲之時, 即游仙上升之日。雙星作合,生忉利天⑥,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鐘, 夫亦可以蘧然⑦夢覺矣。
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題于孤嶼草堂。
(徐朔方校注本《長生殿》,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注釋 ①白樂天《長恨歌》——中唐詩人白居易,字樂天。《長恨歌》是其著名詩作。②《秋雨梧桐》——元代劇作家白樸所作名劇,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③《驚鴻》——明人吳世美所作傳奇劇。④凡史家穢語——在洪昇看來,包括新、舊《唐書》在內的史書,往往對于楊貴妃其人, 及其與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之間的情愛之事,往往作為齷齪之事來加以貶斥。洪昇對此是不以為然的,故“概削不書”。⑤“孔子刪《書》”句——《書》,《尚書》,相傳經孔子刪定。《秦誓》是《尚書》的第二十八篇(最后一篇)。秦穆公誤發兵襲鄭,為晉國所敗,三位大將被俘。后晉國歸還戰俘,秦穆公親迎,并以《秦誓》自責自勉。⑥忉利天——佛家語,意指第三十三天,是欲界六重天之第二重。⑦蘧(qu)然——驚喜的樣子。
賞析 洪昇在自序中,一開始就表示,他對《長恨歌》、《梧桐雨》不滿意;至于《驚鴻記》,洪異明確指出其中“未免涉穢”,顯然他對該劇也是很不滿意的。作為一位戲劇大家,洪異深諳傳奇劇的創作之道, 了解觀眾的欣賞心理,因此他要另起爐灶,稟承“詩人忠厚之旨”, “斷章取義,借天寶遺事,綴成此劇”。也就是說,以情為線,講述“天寶遺事”,擯棄《長恨歌》諸作中令人作“惡”的東西,驅除“史家穢語”,這是洪昇創作《長生殿》的第一個動機。
接著,洪昇筆鋒一轉,闡發了隱藏在《長生殿》劇中深處的用意和旨趣:“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在這里,洪昇突出了“情悔”二字。他在《長生殿》劇中一方面通過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頌揚生死不渝的愛情, 另一方面又聯系這一愛情的發展,表現安史之亂前后廣闊的社會背景。洪昇做這樣一篇大文章,就是想告訴世人:“古今來逞侈心而窮人欲,禍敗隨之,未有不悔者也。”在序文中,洪昇將《長生殿》中的“情悔”之意,與“孔子刪《書》而錄《秦誓》,嘉其敗而能悔”相聯系,就是要表明自己通過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情悔”,也通過對一個“國傾而復平”(吳舒鳧《長生殿序》)的事例的選擇來規勸統治者,表達作為一個封建時代胸懷天下的文人一片拳拳之情。
《長生殿》的思想內容相當復雜。作者既要歌頌唐明皇與楊貴妃“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見該劇開頭的第一支曲子《滿江紅》)的愛情生活,同情他們的愛情悲劇,又要表現出他們的這種帝王與貴妃之間的愛情所導致的后果,揭露他們“逞侈心而窮人欲”使得“禍敗隨之”。這樣, 《長生殿》的選材本身就具有先天的難以解決的矛盾。對于這一點,洪昇自己也是意識到的。所以在交代了他“垂戒來世”的創作意圖之后,表示“第曲終難于奏雅”,只好“稍借月宮足成之”,并且強調(要之)“情緣總歸虛幻”,最后以“清夜聞鐘,夫亦可以蘧然夢覺矣”為全篇序文作結。我們從這字里行間,可以體會到作者心中藏有難言之隱,故筆下也頗現曲折。聯系到洪昇自身的境遇,就能更深地體會到《長生殿》的創作意趣:將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情緣視為黃粱之夢,當成警世之鐘。
這篇序文,文思曲折,筆意婉轉,才情俊逸,用心良苦。文末結語的戛然而止,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思索與想像的空間。
上一篇:《金孺人畫山水》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雷》跋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