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初夏,蘇軾在徐州知州任上,率眾到徐州城東的石潭去祈雨,寫下了這組《浣溪沙》,原題下有小序云:“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小序首句可作組詞的題目看)這組小詞,生動地再現了北宋中期的農村生活,在我國的田園詩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較早地以詞寫田園風光的力作。
詞一起首,就把讀者引領步入了夏日的鄉村,因為,簌簌地飄灑在衣巾上的落花不是供人們玩賞的桃花、杏花、菊花,而是最富于鄉土氣息的棗花;不是“風動落花紅簌簌”,而是“簌簌衣巾落棗花。”不僅如此,你聽到的也不是城鎮的喧鬧之聲,而是“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用來抽絲的繰車“嗡——嗡——”地唱著,村南也響,村北也響,響成了一片,中間還夾雜著賣黃瓜的吆喝聲,詞人抬眼望去,見是一些穿著精麻編織衣服的鄉下人在古柳樹陰下賣黃瓜。此三句,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描摹出了夏日鄉村風光,語言清新,宛然如畫。
如果說,上片著重寫詞人所聞所見,著重于客觀描寫,下片則著重寫詞人自我,寫“我”的經歷、感覺及感受,表現了詞人置身于田園的欣喜情懷。“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這是在鄉下特有的感受:太守如果在其府中,自然不會有“欲睡”而又無處去睡的景況,也不會有“日高人渴漫思茶”而又無茶可飲的經歷,但詞人并非是抱怨,恰恰相反,他是極有興致地記下了這段浪漫的郊游,將它作為具有高度審美意義的題材化入了詞境。詞人興致勃勃,要走入那低矮的鄉下人的世界:
敲門試問野人家。
詞人以下的經歷,譬如說敲門之后農夫是否熱情地接待了他,他是否飲到了他渴望的茶水,這些,似乎都是不重要的,詞人只留給你“敲門試問”的畫面:大文豪蘇東坡敲著農家茅屋的木板門。這一畫面似乎靜止地懸掛在你的面前,而那敲門的音響,也似乎會永恒地響在你的耳邊。
上一篇:韋莊《浣溪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秦觀《浣溪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