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協
朝霞迎白日,丹氣臨湯谷。翳翳結繁云,森森散雨足。
輕風摧勁草,凝霜竦高木。密葉日夜疏,叢林森如束。
疇昔嘆時近,晚節悲年促。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
張協是與其兄張載和張華齊名的文人,時稱“三張”。他曾作官,但見天下紛亂,于是避世而居,吟玩自娛。他的這首詩是晚年所作,吟嘆歲不我與,時光飄忽。自然景物在魏晉時期成為人的覺醒的參照物。自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后,人們就在與自然物的對比中發現了自我。漢魏以來,人的自我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就是在宇宙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對山水自然觀照中反思自身存在的價值;另一種是將山水自然作為永恒的象征以襯托出人生的短暫,所謂“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這種時代悲音是與當時社會環境與文人的命運遭際有關的。張協的這首詩就反映了這種情緒。
詩中對歲月流逝的描寫是從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轉換開始的,通過意象的塑造來完成。一開始就描寫朝霞冉冉升起,紅光映照著天空,象征白日從湯谷升騰而起。這兩句的構思立意顯得頗為新穎。一般說太陽升起才產生朝霞,而這里卻以滿天紅霞迎接太陽從湯谷躍出壯言之,把日出的景象刻畫得生意盎然,絢麗多姿。詩中以朝陽噴礴來象征春天。接下去擷取三組山林的自然景象來分別代表夏天、秋天和冬天。夏日多雨,濃重的繁云遮住了太陽,細密的雨絲遍布天空,灑向大地。其中“翳翳”與“森森”分別來形容濃云與雨絲,十分妥貼形象。而秋天的景象則充分突出了蕭殺的特點,勁風摧折挺立的小草,嚴霜凝在聳立的大樹上。到了冬天,則更是一派凜冽的景象,原來繁密的樹木日漸稀落,枝條干枯狀如束薪。這八句四組意象,如急管繁弦,迴蕩在詩中,造成了時光飄忽、四時相躡的強烈心理感覺,同時意象的鑄造又抓住了自然物的細微變化。由此作者進一步發出了歲不我與的哀嘆,“疇昔嘆時遲,晚節悲年促”。這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發出的悲苦之聲。平常期望建功立業,嫌時光過得太慢,到了老年則又悲嘆時光過得太快。“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雖然晚歲生活一無所就,既沒有功名成就,也沒有富貴榮華,但作者仍然矢志不渝,潔身自好。詩中的季主指司馬季主,他是漢初長安著名的賣卜者。宋忠和賈誼曾經問他:“何居之卑而行之污耶”,瞧不起他位卑和操執的賣卜之業,他昂然答道:“賢者不與不有者同列,故云處卑以避眾”。這里以季主自比,表示在歲暮憂多、世道紛亂之際將繼續隱居不仕。據《晉書·張協傳》載,晚年他被征為黃門侍郎,“托疾不就,終于家”。他的這首詩正是其志的表露,而山水自然則是他表現的重要內容,從而創造了情物交融的境界。
上一篇:牛嶠《望江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雜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