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樂府詩。全詩感嘆時光易逝,青春難再,詩旨悲苦。詩的開頭以洛陽城東的桃李花起興。暮春時節,桃李已過花時,落英繽紛,隨風飄零。為全詩奠定了悲苦之調。接下來,作者由花及人,描寫洛陽女兒正當盛年,見花落而傷情。這四句是詩歌的第一層,寫的是實景。第二層八句,寫洛陽女兒傷嘆的原因并抒發心中的感慨。人生無常,青春難駐,就如同這飄飛的桃李之花,所以洛陽女兒觸景生情,發出今年花落自己哀,明年花開誰來悲的感嘆。接著,作者以松柏為薪、桑田成海、洛陽城無復古人為例,進一步抒寫心中的悲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具有哲理意義的詩句,既是洛陽女兒心聲的流露,也是作者情滿于懷的絕唱,它是全詩主旨所在。這兩句詩說出了時間和變化的永恒,具有格言性質,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第三層十句,作者以白頭翁一生經歷為例,深化題旨。眼前這位“半死”老翁,想當年十分漂亮,是個風度翩翩的“美少年”。他結交公子王孫,欣賞清歌曼舞,留連花前月下。他出入豪門貴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曾幾何時,老來貧病交加,往昔樂事頓成黃梁一夢。作者大肆渲染白頭翁伊昔的豪華生活,意在對比今天貧病潦倒、無人問津的可憐處境,從而闡明青春易逝、富貴難永、人生無常的道理。作者“寄言”當今“全盛紅顏子”,使這首詩具有勸諭、訓誡的說理色彩。第四層,作者掉轉筆頭再寫洛陽女兒,以“蛾眉”與“鶴發”,舞榭歌臺之歡與落日黃昏、宿鳥歸林之悲對比,照應開頭,結束全詩,進一步明旨。此詩宛轉流暢,格調哀傷,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彌漫其中。作者巧用比喻、對偶、設問和詞語迭用等手法,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軸線上通過人物和事象的強烈對比,闡述了深刻的哲理,一唱三嘆,哀婉凄絕。
上一篇: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