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2。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3。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4。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5。
【注釋】
1.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縣東,是長江中流要塞之一。題一作《金陵懷古》。
2.王浚:晉益州刺史。益州:晉時郡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案此上句寫晉伐吳事。《晉書·王浚傳》:“武帝謀伐吳,詔浚修舟艦。浚乃作大船連航,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太康元年(280)正月,浚發自成都(攻吳)。”下句說吳國國運告終,《太平御覽》卷一七○引《金陵圖》云:“昔楚威王見此有王氣,因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氣者言江東有天子氣,鑿地斷連岡,因改金陵為秣陵。”
3.降幡(音fan):表示投降的旗幟。石頭:城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建安十六年(211),(孫)權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元和郡縣志》:“石頭城在(上元)縣西四里,即楚之金陵城也,吳改為石頭城,建安十六年,吳大帝修筑,以貯財寶軍器,有戍。”案此二句寫王浚水軍突破吳國江防,直抵金陵,孫皓投降事。
4.“人世”句:意謂建都金陵,雄據江東而終于亡國的,不僅東吳一個王朝。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陳叔寶和孫皓一樣,也是一片降幡出石頭。
5.四海為家:意謂全國統一,歸一個朝廷統治。語出《史記·高祖本紀》:“天子以四海為家。”故壘《元和郡縣志》卷二六:“賀若弼壘在(上元)縣二十里。……韓擒虎壘在(上元)縣西四里。隋平陳,樹碑。”
今譯
當年王浚率領著樓船水軍,
浩浩蕩蕩地駛出益州,
金陵的帝王之氣黯然而收。
千里長江的橫江鐵索頃刻
被烈火燒斷,沉入滾滾的江流,
一片投降的旗幟升起城頭。
唉!人生能有幾次傷懷往事?
倒是西塞山枕臥大江,形勢依舊。
現在我生逢四海為家,天下—統的時候,
看這些舊日的營壘,已長滿了蘆荻,
在蕭蕭的秋風里瑟抖。
上一篇:劉皂《旅次朔方》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