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陳與義·定風波》陳與義
陳與義
重 陽
九日登臨有故常。隨晴隨雨一傳觴①。多病題詩無好句。孤負。黃花今日十分黃②。記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時佳節是重陽③。江海滿前懷古意。誰會。闌干三撫獨凄涼。
注釋 ①觴:酒杯。②黃花:菊花。③“記得”三句:蘇軾《與李公擇》信中有:“秋色佳哉,想有以為樂。人生惟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美,無如此節者。”
山路松聲圖 【明】唐寅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陳與義托病辭職,卜居青墩僧舍,這首詞是重陽之時,詞人的抒懷之作。九九重陽節,古來就有登高的習俗,也是一個倍加思念親人的節日,正如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說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登臨,本就容易感傷,所謂“登高必賦”,更值佳節,獨自飄零異鄉的詞人,經歷了家國的巨變,政途的失意,種種無可消遣的深愁集于一身,又焉能不病?無奈舉杯消愁,卻是愁而復愁,發而為詞,彌漫著落寞凄涼,不見了往昔的超然曠放,這該是陳與義真實內心的一次袒露,不同于其他作品。
上片寫實,流露出低沉的意緒。依照慣例,無論晴雨,重九日都會登臨暢飲,傳觴賦詩。但無奈雖有良辰美景,卻無賞心樂事。多病的詞人難有詩情,沒有佳句,仿佛對不起綻放的菊花。多病之人的這一份歉疚來得何其酸楚! 陳與義少時即有詩名,更曾因一首《墨梅》詩受徽宗召對,“有見晚之嘆”,而名震京師,就是這位當日以詩名世的詞人現在居然寫不出佳作了,個中的感傷埋藏在“孤負”良辰美景的歉然之后,其原因又豈是“多病”二字所能囊括!
下片宕開去,以“記得”領起,述說自己勉力為此,是因為眉山蘇軾曾說過,“重九切勿虛擲”,這是更深一層無力的悲涼。另外,我們也從中可見蘇軾對于陳與義的深刻影響。結尾處“江海滿前懷古意。誰會。闌干三撫獨凄涼”,如此一吐無余地抒發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實屬少見,而在南宋愛國詞中卻大放異彩,如辛棄疾有句“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這種不被理解的孤獨、無限凄涼的感慨都在篇終一語道出。
全詞以直抒胸臆代替婉轉頓挫,盡抒滿懷悲涼,一改陳與義以往詞作中所體現的超然曠達,吐露了詞人內心的另一層面,是詞人詞作中的一支別調。(張賀)
上一篇:《兩宋詞·蘇軾·定風波》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甲·帝臺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