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延齡
三百年馀雨露深, 杭云汴雨兩銷沉。
堪憐許遠張巡節, 誰識程嬰杵臼心?
萬里關河空感慨, 兩京歌舞莫追尋。
遺民已盡遺風遠, 遺事何人共細吟!
劉麟瑞
劉麟瑞曾繼其父劉塤《補史十忠詩》追念宋末仗義死節之士,搜討遺事,賦詩五十馀首,題目《昭忠逸詠》,所賦自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謝枋得以下,處士、女子多至五十馀人,這首《死節諸公》殿后,是為總的贊頌。麟瑞此詩作于元朝至治年間(1322),上距宋亡已四十馀年,而其所頌諸公的忠節義氣則虎虎有生氣,全不似一般的懷古發幽情,正表現了劉氏父子二人忠愛故國的深情。
詩以追念故國深厚的恩澤開始。“三百年’是實數,合指南宋北宋而言,也有虛意,言其年代久遠,恩澤宏深,透露著詩人對故國的深情,也點出了死節諸公忠義之心的來源和所寄托。“杭云、汴雨”是指杭州和汴梁(今開封)兩個首都、兩個朝廷被毀滅的歷史云雨的變幻。“兩銷沉”也即兩次銷沉,兩為實指,亦為虛數,言其一而再的亡國。三百年間兩銷沉亟言其亡國之痛和愛國之深。“堪憐”“誰識”兩句一揚一抑,道出忠臣義士忠愛之心和橫受冤屈不被了解的遭遇,因而導致兩朝滅亡的悲劇,語氣間流溢著抑止不住的悲憤。這兩句取張巡、許遠、程嬰、杵臼兩對古代的忠臣義士,用以代表本詩所頌揚的宋末“死節諸公”。此亦以虛寫實之法,表面是以古代今,取其概括,而實則是將今擬古,以尊崇其歷史地位。張巡、許遠是唐代抗拒安祿山死守睢陽殉節的武將,程嬰、公孫杵臼是春秋時代托孤救趙的義士。前者代表岳飛等為國捐軀的武將,后者代表文天祥、陸秀夫等舍生取義的文臣。這些文臣武將,為國盡忠,名垂青史,足堪憐愛,但可嘆他們良苦的用心無人知識,因而英雄屈死,志士沉冤,國家由是而亡。“誰識”二字的問語是感嘆,無須回答,所問之“誰”,眼下自然是指對亡國之痛已經淡忘的后人,而更痛切的則是指當時即不理解、不認識這些忠臣義士之苦心的歷史當事人。這里,用反詰追問表達了亡國的感慨和對死節諸公的褒揚。“萬里關河空感慨,兩京歌舞莫追尋。”詩的后半是借助現狀的對比,加深英雄死節國家滅亡的感慨。“感慨”成空,是說江山依舊而國家易主,遺民的故國之思已無有寄托,因而這是一層更深的感慨。“莫追尋”正是說神游故國,回味故國鼎盛時代兩京的繁華景象,只是年代久遠,故國兩京已經不可追尋了。因為“空感慨”,“莫追尋”,所以詩的結尾則由深重的感慨轉而作微聲的哀嘆。“遺民已盡遺風遠,遺事何人共細吟”,兩句一派的細吟,道出了無人與共的悲哀,遺民、遺風、遺事,三個“遺”字,說盡了遺民內心的失望,但卻又借此留傳了遺民的故國深情。
上一篇:楊樹增《步王梧生先生己酉守歲十首原韻(選一首)》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鐘振振《水調歌頭》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