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賀新郎》蘇 軾
蘇 軾
夏 景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①,扇手一時似玉②。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③。又卻是,風敲竹。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④,伴君幽獨。秾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⑤。
注釋 ①白團扇:《樂府詩集·團扇郎》引《古今樂錄》:“《團扇郎歌》者,晉中書令王珉,捉白團扇與嫂婢謝芳姿有愛,情好甚篤。嫂捶撻婢過苦,王東亭聞而止之。芳姿素善歌,嫂令歌一曲當赦之。應聲歌曰:‘白團扇,辛苦五流連,是郎眼所見。’珉聞,更問之:‘汝歌何遺?’芳姿即改云:‘白團扇,憔悴非昔容,羞與郎相見。’后人因而歌之。”蘇軾晚年在寫侍妾朝云的詩歌中多用此典。②“扇手”句:《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③瑤臺曲: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二解釋此典:“《唐逸史》許澶暴卒復悟,作詩云:‘曉入瑤臺露氣清,坐中惟見許飛瓊。塵心未盡俗緣重,千里下山空月明。’復寢驚起,改第二句,云:‘昨日夢到瑤池,飛瓊令改之,云不欲世間知有我也。’按,《漢武帝內傳》所載董雙成、許飛瓊,皆西王母侍兒,東坡用此事,乃知陸辰州得榴花之事于晁氏為不妄也。”曲,深曲、幽深之處。④浮花浪蕊:韓愈《杏花》詩:“浮花浪蕊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⑤“共粉淚”二句:以淚落和花落兩相比較,故而有“共”“兩”之語。
十二金釵圖(之二) 【清】 費丹旭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關于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和對它的主旨的理解,存在非常大的分歧,說法不下四、五種。我們暫取其中較少附會又言之成理的一種說法,作為欣賞的基礎:即本詞是為侍妾朝云而作(劉崇德《蘇詞編年考》),時間是紹圣二年(1095)初夏,地點在惠州。
蘇軾自己曾說晚年貶官之時“家有數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云者隨余南遷”(《朝云詩引》)。在蘇軾艱苦的晚年,朝云是唯一一個始終陪伴他的女子,也是他飲食起居的主要照顧者。這首詞或許是蘇軾出于一種感激之情的贊美,通過正面描寫和借花喻人兩個角度,展現朝云的美麗和堅貞的品格。
首句的寫景極為清新,為全詞奠定了一種基本的格調。燕子喜歡在雕梁畫棟間筑巢撫育后代,初夏正是小燕學飛的季節,“乳燕飛華屋”的描寫為我們如實地展現了這幅明麗而富有生趣的初夏圖景。這一句的作用很像是一幅畫的整體背景,又像是一幕話劇的布景及其燈光、音樂等效果,它所奠定的這種清新氣氛,覆蓋了本詞的始終。“悄無人”三句由景及人,先寫環境之幽僻無聲,“桐陰”二字又倍添寂靜和清涼;“轉午”略點時間,引出“晚涼”二字,再由“晚涼”而自然轉到“新浴”,再轉入下文對人的正面描寫。從背景到人物,轉換一氣呵成,銜接非常自然。
在這樣清新幽靜的背景下,人物自然也染上了這種特質。接下去對主人翁的描寫,只對扇和手進行了刻畫,由一點而窺全體。如玉的白團扇和如玉的手,共同凸顯出清新的特質。這里的白團扇典故,與侍妾有很大的關聯,蘇軾晚年常在描寫朝云的詩詞中使用,可作為本詞主旨的一種證據。既然環境如此幽靜,佳人自然漸漸困倦,于是又寫其熟睡。作者連寫熟睡也要用“孤”“清”二字,來強調其幽僻高潔。“簾外”以下四句寫得極有情致,一個“枉”字和一句“又卻是”,可以讓讀者想見當時朝云那種似嗔非嗔的情態。瑤臺曲之典同樣與侍妾有關,這也是本詞主旨的一種證據。“風敲竹”來自唐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詩中的“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二句,表達的是一種期待、盼望的感情。
下闋轉入寫榴花,榴花盛開又零落是嶺南的典型風光,前人和蘇軾本人都有很多描繪,這也可見蘇軾寫詞時的所在地。首句“半吐紅巾蹙”是寫榴花半開半閉的嬌羞和嬌艷,這個比擬把榴花的特點寫得極為形象。但其實從這句開始,整首詞都已進入一種雙關或者比興的寫法,榴花就是朝云的代表,贊美榴花的品格就是贊美朝云的品格。“待浮花”二句,寫榴花的堅貞高潔,實際上是指朝云始終追隨蘇軾南遷的事。“秾艷”以下三句,是蘇軾懷著感激的心情,對榴花(朝云)的觀照。“芳心千重似束”又是寫其對作者的忠貞不移,“又恐”句則是怕體弱多病的朝云終會被艱苦的環境和無情的歲月奪走青春、生命。“若待得”以下幾句,手法更加奇特,本來朝云、榴花是融合為一,此時卻又互相分離開來,竟出現了作者、朝云、榴花三個形象。于是我們理解起來,仿佛覺得任何一個形象都可以切合這些詞句,“共粉淚,兩簌簌”,何必定是石榴花落,何必定是朝云淚落,作者的心中何嘗沒有哀傷呢?
總的來說,全詞上闋描寫朝云所居的幽僻環境和她初夏困臥的情形,形象生動鮮明,下闋以榴花比況朝云,詠物擬人融合無間。全篇以比興、擬人等手法,既寫朝云的美麗優雅,更贊美她品格的堅貞,立意高遠,感懷實深。(姚蘇杰)
集評 明·沈際飛:“本詠夏景,至換頭單說榴花。高手作文,語意到處即為之,不當限以繩墨……榴花開榴花謝,似芳心共粉淚,想象、詠物妙境。”(《草堂詩馀正集》卷六)
鏈接 《賀新郎》詞牌。《賀新郎》是宋人常用的長調之一,首見于蘇軾的詞作,因蘇軾詞中有“晚涼新浴”句,所以又名曰《賀新涼》。毛先舒《填詞名解》卷三亦持此說。《賀新郎》,又名《賀新涼》《乳燕飛》《風敲竹》《金縷曲》《金縷歌》《金縷詞》《貂裘換酒》等。雙調,一百十六字,也有一百十五字者,多用入聲韻,聲調高亢,適宜抒發豪壯或是沉郁悲涼的情感。
雙片慢詞之上片稱大頭曲。大頭曲本指慢曲長調中雙調體的第一段樂曲,一般較第二段樂曲為短,前段相當于后段的“頭”,故稱。如宋末張炎《詞源》卷下“拍眼”節云:“慢曲有大頭曲、疊頭曲。”后借指慢曲長調雙片體歌詞的上片,如《賀新郎》《永遇樂》等調,上片均較下片為短。(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葉清臣·賀圣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玉·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