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 更作荷心萬點聲。
劉攽,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曾襄助司馬光修撰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他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絕句,為讀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暮春雨后池塘圖。
首句“一雨池塘水面平”,起筆平平,樸實地寫出春雨后平靜的池水,突出了平淡無奇的池水。緊接著“淡磨明鏡照檐楹”一句,開拓了另一番全新的境界。前人詠春雨的佳句極多,如李白的“東風灑雨露,會入天地春”(《送郄昂謫巴中》),杜甫的“秋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曲江對雨》,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戴叔倫的“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江煙雨杏花寒”(《蘇溪亭》)……無不對春雨作了極為形象,貼切的描繪,而詩人劉攽卻別出心裁,以“淡磨明鏡”的比喻,說明春雨過后的池水狀態,頗具新鮮之感。句中的“淡磨”一詞值得玩味,經春雨洗滌后的池面,恰似經人輕磨拂拭過的明鏡,春雨的纖細,象花針,象牛毛,象細絲,潤物無聲的特點,顯示得非常突出。“淡磨明鏡照檐楹”所創造的詩的意境也充分體現了春雨后池塘的特點。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由靜態描寫轉入動態描寫,東風,垂楊,荷葉,雨點,在詩人的筆下無不生趣盎然,蘊含春意。“東風忽起垂楊舞”,其勢突兀、崢嶸;展示出景物由靜而動、瞬息即變的勢態;緊接著“更作”二字,與“忽起”呼應回旋,組成一幅形聲兼備的畫卷。歷代詩人們常用“東風”表示春天的景物特征。這“東風忽起”在池塘周圍引起的景色變化,既不是“狂風落盡涂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的“狂風”,也不是“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的山“風”,更不是“滿城風雨近重陽”的秋風,而是“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馮延巳)的東風,是“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李商隱)的“東風”。比較品評,倍感“東風忽起垂楊舞”句描寫春雨池塘景色之妙。
雨后池塘的景色,前人吟詠之作甚多,這首絕句,既寫了靜態,又寫了動態,動靜和諧,交相輝映,不失為一篇值得吟誦再三的佳作。
上一篇:《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宋·黃庭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雨過桐廬·清·查慎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