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韜·獨登杜拉山絕頂》原文賞析
濟勝漸無腰腳健,探幽陡覺心胸開。泉聲若共石頭激,嵐影時與云徘徊。眼前已覺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來。天悅羈人出奇境,家鄉不見空生哀。
這首山水詩,是清詩中少有的描寫外國山水風光的作品。作于1867—1870年,作者王韜旅歐期間。杜拉山,是英國一山名。該詩歌詠異域他鄉的山光秀色,抒寫詩人獨登杜拉山的感受,頗具特色。
首聯“濟勝漸無腰腳健,探幽陡覺心胸開” 先寫作者因腳腰不健,力不從心,游興不高;繼而登高探幽,游興為之漸濃,心胸也為之大開。首句借典出自 《世說新語·棲逸》:“許掾 (詢)好游山水,而體便登陡,時人云: ‘許非徒有勝情,實有濟勝之具?!北砻嫔显娙藨M愧自己腰腳不健,無濟勝之具,其實他并非實為此而減游興,才近不惑,并無老邁之態,只是一生輾轉,如今又遠渡重洋,來這英倫三島暫棲,不愿濟勝也在情理之中。既來之,則游之,探幽訪奇的結果的確開闊了詩人心懷。
頷、頸聯寫眼前美景迭出,氣象萬千。先是按登攀過程由下寫上: “泉聲若共石頭激,嵐影時與云徘徊?!毕葘懭?,從聽覺著筆寫山的幽寂,詩人登山時聽到陣陣泉聲傳來,這當是潺潺泉流在奔流中與溪中山石相碰激發出的,以泉聲傳來間接寫山的清靜; 后寫嵐影,從視覺上見出山的聳峻,詩人漸近山頂,山間嵐氣云蒸,幻影陣陣,與時涌時聚的云朵相交織。嵐氣是泉水與山石相激產生的水汽,而山只有高峻才會有云朵時時涌來。頸聯則由“云”這個話題寫去,寫在云的作用下詩人站在山的絕頂處的真切感受: “眼前已覺九霄近,足底忽送千峰來。” 由于山勢高峻,詩人被山頂濃云團團圍住,恍恍惚惚有如貼近云霄,飄然若仙之感; 忽而一陣疾風吹過,云被吹散,周圍重又映入眼簾,腳下依然千峰并峙,由于云的飄動,作者產生錯覺好像是云風把眾峰送到了自己的腳下。這兩聯把杜拉山景色寫得饒有興味,令人神往。
尾聯從詩意上分為兩層,而又渾然一體?!疤鞇偭b人出奇境”是在鋪寫了杜拉山絕妙景色后,總寫此山此景是所謂“出奇”之境,是老天有意成全詩人,讓詩人遍觀美景,這句與前面“陡覺心胸開”相映照,順理成章地抒寫出杜拉山探幽后的總體印象。末句“家鄉不見空生哀”是全詩詩眼,真情俱凝聚在這句當中。前面盡寫杜拉山美景秀色,作者大為贊賞,心胸為之陡開,但眼前景色再美,詩人細細想來更覺極度痛苦。大好風光卻不在祖國家鄉,自己飄零在外,觸景而生情,一陣陣哀痛自然襲上心頭。這一句中游子之心、思鄉之情立見,真乃畫龍點睛之筆,使此詩頓脫尋常山水詩窠臼,顯示出獨特風韻和豐富的內涵。
這首詩屬山水詩范疇,但它又并非是平常的山水詩。從前七句看,人們可能醉心于作者筆下的杜拉山景色之優美,末句點出這是詩人在寫異域他鄉的山色,讓人們深察漂泊海外游子的哀痛之心:“家鄉不見空生哀”,融進了詩人懷念祖國大好河山的積極情緒,刻畫出游子思鄉的真切情愫。表現的內涵遠高于其他山水詩篇。
作者布局謀篇頗具匠心,前后映照使情緒倍出。詩人因逃避朝廷追捕,不得不離家赴歐,寄身海外情緒低落,首句寫自己無濟勝之具,實際在寫心境不佳因而無甚游興。而后寫探幽訪奇使自己心胸陡開,也是欲揚先抑,埋下伏筆。末句是對前面的回應,作者既由衷贊嘆杜拉山“出奇”絕境,更由此產生極為哀痛的情緒,使剛剛平靜的心緒跌入思鄉懷家的沉痛之中不能自拔。這種抒寫跌宕變化起伏的真情的詩篇,體現了王韜詩歌創作中主“情”(抒寫自己真實性情),主“變”(創作形式的多樣變化)的主張。這首詠歐名山的詩作,在清詩壇上可謂別開生面。
上一篇:古詩《李夢陽·潼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汪琬·玉鉤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