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轍《薦林豫札子》原文|注釋|賞析
蘇轍
臣竊見天下久安,士久不試,才者無以自現,緩急之際,朝廷不知所用。昔漢丞相王嘉憂世乏人,嘗上書言:“前蘇令起為盜,欲遣大夫問狀,時見大夫無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諫大夫遣之。今諸大夫有才能者甚少,宜畜養可成就者,則士赴難不愛其死。臨事侖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臣以不才竊位,以為侍從近臣,誠及今閑暇,各舉所知,朝廷得以稍加優異,則緩急宜有所補。臣竊見右通直郎林豫吏干強敏,長于應變,所至可紀。初任泉州惠安尉,以造捕獲尤溪強劫賊二十四人,蒙恩轉三官。次任簽書亳州判官,復以造捕楚州漣水辟盜,又獲三十八人,累減六年磨勘,仍不依名次指射差遣。觀其措置方略,頗得古人用兵之意。若蒙朝廷拔擢,更加試用,宜有可觀。今古智策之土不可多得,若令吏部隨例注授,碌碌于外,異日欲有使令,不若素養之為善也。臣不勝區區采擇眾善,以補萬一。取進止。
《薦林豫札子》是篇相當精彩的古代公牘文字。古代的公事文有上行公文與下行公文兩種,上行公文是下級向上級呈遞的文字;下行公文是上級對下級發送的文字。札子屬上行公文,它是臣下向皇帝的上書。蘇轍的這篇“札子”是他向皇帝推薦人才的推薦書。
“札子”同一般的應用文字不同,因為它是寫給皇帝的推薦信,除了實用性外,還要有說理性,要以理服“帝”,才能達到上書的目的。所以論事透辟又是此文重要的藝術特色。
首先,蘇轍指出關于人才方面的實際問題:“天下久安,士久不試,才者無以自現,緩急之際,朝廷不知所用。”因為很久沒考核人才,有才能的人沒有顯露的機會; 因為“才者無以自現”,所以當國家有事時,就會不知派遣誰去辦才好。這里以連鎖的因果關系提出問題,兩個因果關系,前一個是已成的事實,后一個是將會出現的事實。問題的提出簡單明確,而且很有力量。其落點在“緩急之際,朝廷不知所用”,透示出推薦林豫并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薦才,胸襟磊落,持論正大。這是第一層。
文章的第二層引用漢代丞相王嘉的話,以古證今,論實平日就該蓄養才智之士。魏征曾說: 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所以蘇轍引述王嘉的話是有力量的。當初,王嘉“憂世乏人”,曾經上書指出: 當蘇令為盜猖獗時,想派官員前去平息,但朝中卻沒有適當的人選,最后臨時拜厔縣縣令尹逢為諫議大夫,倉促派他前往,事情就很被動。王嘉于是明確提出:朝廷上的官員,有才能的很少。因此要畜養有才干的人,用人之際,這些人才會“不愛其死”。愛,吝嗇的意思,即不惜犧性自己去為國效力。平時不養才,事到臨頭,倉促去求人,那不是朝政清明的表現。蘇轍引用漢代王嘉的這番議論,既準確,又巧妙。準確者,即與宋代的情況非常吻合,有力地支持了他上書薦林豫的觀點。巧妙者,即借古人的話抨擊了當時的吏治,指出了當時“諸大夫有才能者甚少”的現實情況,然而,卻又不會遭廷臣的忌恨。蘇轍為人穩重,據說蘇洵給長子取名軾,次子取名轍,便是考慮了兩人的不同性格。因蘇軾為人熱情奔放,故叫軾,軾為車上扶手的橫木,戒其謹慎; 蘇轍穩重,故叫轍,轍為車子的轍印,叫他按原路走下去。從這里用引證前人的話,暗暗傳達自己對朝臣無能的觀點,也足見其用心工巧了。蘇轍從王嘉的話,引出“各舉所知”,以備用人之秋而有人可用。
道理說充分了,轉入第三層: 推薦林豫。在推薦林豫時,先對其人的才于予以概括:“吏干強敏,長于應變,所至可紀。”這12個字的概括非常簡勁。隨后用林豫的政績予以證明: 初任泉州惠安縣的縣尉時,曾捕獲尤溪地方的強盜24人; 升任毫州判官時,剿滅楚州漣水縣的盜賊,生擒38人。這種有才能的人,目前卻未被任用。從林豫的政績而言,“頗得古人用兵之意”。以事實說話,實證其能。最后建議朝廷提拔任用。同時,指出當今之世,有謀略的人不可多得,如果從吏部按規定注冊授職,必會耽誤人才,不如破格提升為好。這一層用事實說話,證實林豫是個將才,當該安排到恰當位置,以備國家緩急之需。
這篇札子的針對性強,能從實際中提出問題,同時,說理或用歷史上的事實,或用被推薦者的事實,都能做到準確、恰切,毫不含糊。因此,這是一篇精彩的公文,也是一篇精彩的議論文。從公文而言,針對實際問題而發,言之有物; 從議論文而言,邏輯嚴密,行文嚴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如何對待人才,這是關系到興邦治國的大問題,于古于今,均有借鑒的意義。
上一篇:蘇洵《老翁井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荔枝龍眼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