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尚書《秦誓》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公曰:嗟! 我士,聽! 無嘩。予誓告女群言之首。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般。”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難哉!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員來。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惎。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員然,尚繇詢茲黃發,則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馭弗違,我尚弗欲。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 無他伎。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伎,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弗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 人之有伎,冒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弗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本篇文字根據阮刻《尚書注疏》,用敦煌《尚書》殘卷參校)
《秦誓》一說是秦穆公對軍隊悔過并發誓的言辭。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對開發西北和防御西北外族侵略有功勞。《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記載,秦穆公聽信杞子的話派了幾員大將討伐鄭國,晉襄公率軍助鄭擊秦,大敗秦于崤。出兵前,老臣蹇叔苦諫停止出師,但穆公不從。幾個俘臣回到秦國以后,穆公追悔前事失斷而作《秦誓》。據《史記·秦本紀》所記,秦穆公三十六年,又派孟明等進攻晉國,大敗晉人,于是穆公自悔并誓于軍中,“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謀”。又據《大學》所引《秦誓》之文,“秦誓”是秦穆公用人之詞。秦穆公想起用老臣百里奚,國人多有不服,因此作《秦誓》以與國人共勉。《左傳》所說較為可信。又,《書序》:“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本文的主旨是秦穆公在拒不納諫出師慘敗以后悔過自責,沉痛地總結慘敗的教訓。
本文屬于詔令體中的“誓”。詔令體是帝王對臣民講話,通常有“誥”、“詔”、“命”、“令”、“制”、“諭”、“策”、“戒”等,都是帝王對臣民下命令,所用就是第一人稱。“誓”雖然也屬詔令體,但由于是帝王的誓詞,語氣就不及詔令體中的其他文體形式嚴峻,而是比較舒緩些。《尚書》中間的“誓”字,除本篇外,還有《甘誓》、《湯誓》、《費誓》,都是發誓之詞。誓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敘述的起點,事情的經歷者,議論的主持人,應當特別重視第一人稱。又,誓詞雖然屬于說理文,但畢竟有著發誓者的獨特感受和興會,它通常比一般說理文自由。第一節是開頭。秦穆公說:“唉,我的士卒們,好好聽著,不要喧嘩,我發誓把許多話中間最重要的告訴你們。”這是宣布目的,整飭士氣。正文分為三段。第一段以古訓“民訖自若,是多般”自責。小民如果都是順從自己,那就會產生許多錯誤了。穆公深有感慨地譴責自己說:“責備別人并不困難,能使像流水般地追逐正道責備自己,確實難啊!”這是指他以前拒不接受蹇叔苦諫而去攻打鄭國結果遭致慘敗。蹇叔說:“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傳),穆公粗暴地責罵蹇叔“爾何知! 中壽! 爾墓之木拱矣”! 第二段列舉兩種人并表明自己今后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員來。”當我心里滿懷憂慮的時候,光陰迅速流過,它再也不會回來了! 秦穆公執政已經三十三年,他一心希望再度東征(以后三年他果然東征獲勝了)。訓詁上,“員”音義同“圓”,引申為“轉”為“回”。一本作“云”,也有“轉回”義。“想想那老的謀士,不肯順從我一時的心愿(這里指蹇叔)。現在的謀臣(指杞子等人)只是一心曲從我的想法,我卻一時把他們當作親信。“雖則員然,尚繇詢茲黃發,則罔所愆。”雖然他們是順從我的,我還得詢問這位黃發的老人,才不至于有過錯呢! 穆公一方面稱贊蹇叔、批評杞子等人,但更主要的是引咎自譴,吸取教訓,改弦更張。訓詁上,“員然”的“員”引申為“順”,《漢書·韋賢傳》注:“員,旋也。”“旋”之則“順”。“尚”、“猶”同義,復用一起為的強調。穆公深懷對蹇叔的抱歉和尊敬,因此文中一再提起,而且語多強調。穆公再對兩種人分別表態,予以褒貶。那花白頭發的大臣,雖然腰間力氣衰敗,我還是以他為友。這是褒蹇叔。那結實強壯的勇士,雖然射箭駕車從不失手,但我并不稀罕。這是貶勇而無謀的人。“惟截截善騙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見解淺薄,善于誆騙,使君主改變某種正確的看法,我怎么能夠多跟他們做朋友(或者是“多以他們為助手)呢?“皇”,《公羊傳》文公十二年作“況”,音義同“何”,同“胡”,同“惡”,同“烏”,同“安”。這是又一次貶杞子,并嚴肅有力地、著重地表明今后對他們的態度。穆公總結失敗的教訓是用人要重德重智,而不應當重視那種只知道武力卻不會分析具體情況、不衡量利弊得失的人,勇而無謀必將僨事。第三段進一步從安邦保民的根本目的上贊美蹇叔、批評杞子等人,并且明確表示自己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度。“我暗中仔細思量:如果有一位大臣能專心致志,看來像是沒有什么能耐,他卻心胸寬廣,有容物的雅量,人們有什么能耐,就好像自己的能耐,人們才高智大,英明果斷,他內心喜歡,還不只是出于口頭的稱頌,那么,這種人我是能夠容納他,并用來保住我的子孫的,——許多小民也是有利啊!”穆公又批評了妒才違圣、窒礙讜言正論打擊有忠義行動的人,并且明確表示不能容納,因為這對秦國子孫、對小民都不利,而且小民們曾經表示“殆哉”! 最后點出君主和重臣決定了邦國的命運。《白虎通·號篇》:“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公之霸也。”秦穆公作這番講話的目的是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任人與事圖謀稱霸。跟《無逸》一樣,《秦誓》也充分反映了秦穆公不僅重視君主和重臣的作用,又非常注意“黎民”的反映、“黎民”的利益,更注意君主的自我儆戒,這是新興時期的進步的、唯物的新思想,具有很強的戰斗力、生命力。
語言藝術上,除去通篇是用當時的口語,句式短,虛字多,顯得親切動人,生動傳神,很多是從正反兩面對比,從而有力地強調一種觀點,形成了不少儷辭。這就為漢代以后的駢文奠定了基礎,可以認為《尚書》中的不少儷辭是漢賦的起始,甚至對兩千多年來封建王朝的官方文書多用四六駢文也有影響。儷辭中又根據內容要求有不少錯綜變化,就使文章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多的節奏感,也可以認為后代散文的起始者。這也不必細究是古文尚書還是今文尚書,因為它們的句法藝術是一致的。筆者更認為《秦誓》也是韻文的雛型。例如:很多是押“之”部韻:“來”、“惎”、“士”、“之”、“辭”、“哉”都是“之”部。“伎”在“支”部,上古與“之”部相通的。“般”、“難”、“愆”都是“元”部,“親”在“真”部,“元”、“真”韻近。因此也可以認為《秦誓》是漢賦的先驅。關于這一方面,筆者不敢武斷作結,但《尚書·堯典》早有這方面的理論,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這段文字說明了上古時代早就注意到音律結構對于發抒人們意志、融洽人們感情、調劑人們身心有著密切的關系,更有著巨大的作用。一首好的詩歌或者一篇好的文章,應當也是一曲陶冶身心的樂章。從結構看,本篇跟《無逸》一樣,都還是對話或語錄,只是散文的雛型,不及后世散文說理綿密,結構嚴整,筆力渾厚。
上一篇: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晉殽之戰》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杜甫詩《羌村三首;其二;其三》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