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八嶺山古墓群》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荊州城西北12公里處。據《江陵縣志》記載,因其崇嶺八道,起伏回環,故名八嶺山。又因八道崇嶺蜿蜒曲折,看上去如蒼龍起伏,也叫龍山。龍山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5公里,景色宜人。山中古墓密集,以楚墓為最多;漢墓次之,兼有其他朝代的墓葬,有較大封土堆的墓冢二百七十多個。據記載,楚莊王墓即是其中之一。前后陪葬者十冢,皆成行列。獅子冢、銅嶺崗、仙女臺、蓑衣冢、黃金冢、平頭冢等,規模龐大,宛如山丘,構成了八嶺山的壯觀奇景。僅從周圍的中小型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譽滿中外的越王勾踐劍、彩漆木雕座屏和大量絲綢等稀世珍寶。因此,八嶺山是一座尚待開發的地下博物館。
〔古詩文賞析〕 和貞一王孫八嶺山韻 明·張居正
千騎霓旌控紫庭,曙煙暗抱白華明。
山蟠王氣藏真宅,草綠春心愴孝情。
笙鳳度云回仗影,洞龍銜雨聽松聲。
仙城香靄何因見,悵望青霄聳翠屏。
八嶺山,山多石冢,墓穴石圍樹繞,形勢雄偉。貞一王孫,即明王朝封于荊州藩王的第七代遼王朱憲節。據《荊州府志》記載,遼王墓在八嶺山。1986年已清理發掘,現對游客開放。本篇即是寫貞一王孫祭掃先祖陵墓一事的。
張居正身為江陵人,對家鄉的山山水水自然倍愛有加,何況故園是一座文化古城;寫作此篇時,詩人又正值回鄉休假閑住期,意興當然閑適儒雅;而官居要職的身份更使其高蹈昂揚,無所羈絆。這一切,造成該詩典故迭出,意象優美,豪奢華貴。仙姿神韻,一派貴族之氣。
《神異經》云:“青丘上有紫宮,天真仙女多游于此。”文章起首便將陵園比作仙境,先聲奪人。“霓”、“紫”、“曙”色彩繽紛,溢彩流光,此為“華”;“千騎”言馬隊之雄,“控”、“抱”狀動作之豪;“霓旌”、“曙煙”物象優美明麗,令人心爽神朗,此為“適”。起首兩句在氣勢、場面、環境上的大制作,使其詩一下子風漲滿帆,高度飽和,使詩人自己處于一個難以為繼的不利局勢中,猶如歌手在起句便唱到高音部位一般。
妙在詩人見好就收,在第二聯就撇開祭掃的群體不說,直向掃墓主人傳遞青眼,溢美之詞脫口而出。“真宅”,據《漢書》:“千載之后,骨肉腐朽,乃得歸土;就其真宅。”張居正在此掉一掉書袋,自有一番閑適自得的情趣。山蟠王氣,是詩人見八嶺山王侯墓葬,故意說此地結著王侯之氣,實是說吉利話的招數。而貞一王孫在此祭祖,故詩人又化用了孟郊《游子吟》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個“愴”字更使詩意靈動鮮活,為該聯增色不少。詩人沒有露骨地頌友人的孝情,那樣會失之淡薄。他不從正面入手,而從側處落筆,以洋溢著生命活力的美好物像春草曲寫其孝,反襯其情,含蘊豐富,寫來極盡深婉閑微之美。不是么?貞一王孫的孝情多么濃烈,連春草都為他悲愴呢!
頸聯,則上承“王氣”之說,隨意揮灑,又是一番仙風道骨,造出空靈飄逸之美。“笙風”,《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風鳴”;“度云”,張衡《兩京賦》:“度曲未終,云飛雪起。”“洞龍銜雨”,《孔怙》:“房琯曾修學終南山,忽聞聲若物戛銅器之韻,蓋未之前聞也。問父老,曰: ‘此龍吟也,不久雨至矣。’戛望之,冉冉云氣游漫,果驟雨作。自爾再問,微驗不差,后將赤金戛之,為偽龍吟。”又,唐朱長文《望中有懷》:“龍向洞中銜雨出。”此聯對仗整飾,風度儼然。兩句皆有仙曲絕響,相互應和,既有文字上圓轉流利的音韻美,又能給讀者如聽仙樂的愉悅感受。“洞龍銜雨聽松聲”寫來活潑天成,“興象玲瓏”。
詩的結尾撇開貞一王孫,轉而抒寫主體情感,友人豪華祭祖儀式所發出的縷縷香霧已彌漫了高高的城墻,詩人站在那里能夠看到什么呢?只能惆悵地遙望那些如屏風般的翠峰直插碧空了。“悵”字用得非常精利,道出了那個時代普遍彌漫的感傷情緒。特別是詩人身為顯宦,他所面對的又是豪奢的祭祖儀式,這樣從他胸中流露出感傷就更具典型性。可以說,抽掉了“悵”字,就等于抽出了詩的靈魂。“悵”字起到了振起全篇、拔高品格的作用。
張居正的這首詩,寫色彩,色彩紛呈;寫音響,音響畢至;寫場面,場面宏大;寫仙氣,仙氣云集;有聲有色,豪奢備至,既有高貴華茂的一面,又有閑雅適意的一面,氣派十足。由張居正這首詩,亦可見八嶺山古墓群的一斑了。
(洪華中)
〔現代散文〕 “不到龍山游,不算到江陵。”古往今來,龍山,即八嶺山,便是造訪江陵的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懷古攬勝之地。
八嶺山方圓40公里,氣勢磅薄,一望無際。進入南麓,第一個景點叫“落帽臺”。相傳東晉時,征西大將軍桓溫鎮守荊州,于九月九日重陽節邀請同僚、部屬到龍山登高宴飲。當時參軍孟嘉酒興正濃,戴在頭上的帽子被風吹落,他許久沒有覺察。桓溫暗中叫人寫文章嘲笑他。孟嘉隨即也作文應答,辭采優美,四座嘆服,自此傳下佳話,“落帽臺”由此得名。唐代詩人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來重游龍山,舉杯暢飲,賞菊詠懷,寫下了“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午愛月留人”的詩篇。落帽臺現高10多米,周長160米,山頂平坦,每到秋冬季節,野菊叢生。一片金黃,十分誘人。
八嶺山中部有一景,叫著馬跑泉。這是一處富有神奇色彩傳說的古跡。馬跑泉泉口形如馬蹄,直徑約85厘米,深約2米。泉水清冽,味道甘美,常年保持一定水位,“積霖不溢,久旱不竭”。泉旁原有明代萬歷三十年立的石碑。清光緒二十六年重新立碑,刻有“漢關公馬跑泉碑記”八個大字。碑文記述了這樣的故事: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關羽帶領人馬前去營救,正是三伏天,烈日炎炎。到八嶺山時,人困馬乏,口渴難忍,四周卻找不到一滴飲水。關羽焦急萬分。正在此時,只見他的座騎赤兔馬引頸長鳴,奔上山坡,用四蹄猛烈刨地,直刨得四蹄鮮血直滴。終于,一股清泉從蹄下涌出,很快滿山流淌,使人馬得以解渴。人們精神煥發,隨即趕到當陽,救出了劉備大軍。由于泉水水質優良,當地農民用它精心釀制的關帝圣酒深受中外客人歡迎。
八嶺山的腹地,有很多大型封土堆。據專家們探測,都是古墓。其中已清理發掘的便是明遼簡王墓,遼簡王朱植,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14個兒子。1404年由遼東半島改封到荊州,1425年逝世。其墓區占地六十多畝。墓室在一中型封土堆內。清理此墓時,從墓道口往里挖,打開第一道巨大的石門,下面便是墓志銘。進入正室,前后三重,左右有側室,呈王字形,墓室由磨光青磚砌成,里面存放著遼簡王的棺木及隨葬物品。清理發掘后,當地政府又在墓區恢復了圍墻、金水橋、神道、牌坊等。建起了陳列室,展出了部分出土文物。
出遼簡王墓北行100米,便是八嶺山的最高處周家冢子。登臨此冢,數以百計的大小山丘盡收眼底,可你不要把它們簡單地看作是一座座山丘,它們實實在在的是古代王公貴族的墓葬,其中還有18個楚王也埋在這里呢!
八嶺山,是一座神秘的寶庫,也是一座埋葬著無數珍奇的地下博物館。
(彭家伏)
〔民間文學〕 八嶺山自秦以來,一些王公貴族多擇墓于此,這是為什么呢?說起來還是與秦始皇有關呢!
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民伕搬石挑土,累得腰酸背疼,痛苦不堪。觀音菩薩看到后大發慈悲,變作一個老婆婆,下界給每個民伕發了一根絲線,讓他們系在扁擔上。用系上絲線的扁擔挑土,千斤重擔就變得輕如鴻毛了。一天,秦始皇知道了這個消息,便立即下令,把所有民伕扁擔上的絲線收起來,編成一條鞭子。他拿起鞭子輕輕一揚,只見地動山移,河水倒流。秦始皇正在為無法去海上仙山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犯愁。有了這條神鞭,他得意洋洋,每天揮鞭趕山,使昆侖動搖,天地失衡,災害迭起,民不聊生。
觀音菩薩看到這種情況,決心收回神鞭,她叫東海龍王派了八位鯉魚仙子,并如此這般地交待了一番。八位仙子來到江陵地區,正碰上秦始皇為趕山填海也到了這里。此時暮色降臨,八位仙子在荊山之側變出一座行宮,并奏起美妙的仙樂。頓時把秦始皇吸引住了,秦始皇進得宮來,八位仙子殷勤相迎。秦始皇見她們美若天仙,就想要和她們同寢共枕。八位仙子呈上瓊漿玉液,百般勸酒,想把秦始皇灌醉。怎奈他酒量很大,喝下千杯不顯醉意,神鞭還是緊緊地握在手中。就是在秦始皇入睡之后,仙女們幾次從枕下抽鞭,都被他在夢中奪回。
后來,八位仙子弄來了一條馬尾假鞭才悄悄地從秦始皇手中把神鞭換走。但由于奪鞭耽誤的時間太長,當八位仙子送走神鞭后,雞叫了,天亮了,八位鯉女仙子回不了大海了,只好變成八座丘陵。
秦始皇醒來,行宮和仙女都沒了,一個人躺在山丘上。他大吃一驚,抽鞭趕山山也不動了。他大發雷霆,拼命抽打腳下的山丘,鞭子斷了,山還是不動。他哪里知道,這八嶺山原是八位鯉魚仙子變成的呀!
(習江 整理)
上一篇:詠《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仙寓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荊州·關公陳列館》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