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辛棄疾
辛棄疾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蜀道登天②,一杯送、繡衣行客③。還自嘆、中年多病,不堪離別④。東北看驚諸葛表⑤,西南更草相如檄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⑦,如椽筆⑧。兒女淚,君休滴。荊楚路,吾能說⑨。要新詩準備,廬山山色。赤壁磯頭千古浪⑩,銅鞮陌上三更月(11)。 正梅花、萬里雪深時,須相憶(12)。
湖山平遠圖 【明】 顏宗 廣東省博物館藏
注釋 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曾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淳熙十一年(1184)入蜀,任利州路提點刑獄使。稼軒賦此詞送行。②蜀道登天:唐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③繡衣行客:漢武帝時設繡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審理重大案件。這里指即將赴提點刑獄任的李正之。④“中年”句:《世說新語·言語篇》載謝安曾對王羲之說:“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⑤諸葛表: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有《出師表》上蜀漢后主。⑥相如檄:據《史記·司馬相如傳》,漢武帝時唐蒙亂巴蜀,武帝命相如起草《喻巴蜀檄》,斥責唐蒙,安撫巴蜀民眾。檄(xí),用于征召或聲討的文書。⑦君侯:漢代對列侯的尊稱,后泛指達官貴人。⑧如椽筆:指大手筆。《晉書·王殉傳》載王珣夢見有人給了他屋椽般巨大的筆,醒后認為這是有大手筆事的征兆,后來果然應驗。椽(chuán),放在檁上用以架起屋頂的木條。⑨“荊楚”兩句:辛棄疾曾在荊楚一帶做官,所以熟悉那里的道路。⑩赤壁磯:在今湖北黃岡縣西北,即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所詠之“赤壁”。磯(jī):突出江邊的小石山。(11)銅鞮(dī):在今湖北襄陽。陌:路。(12)“正梅花”二句:用陸凱寄梅事。《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相善,陸從江南寄一枝梅給范,并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鑒賞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冬,稼軒在上饒家居。此地是當時主要產銅區(qū),先后任江淮荊浙福建廣南路提點坑冶鑄錢公事(負責采銅鑄錢)的李正之常駐信州(今江西上饒),與稼軒有往來。這年冬天,李氏改任四川利州路提點刑獄,即將入蜀赴任,稼軒作此詞送行。
開篇符合辛詞的一貫風格,直接切入主題,明確交代寫作目的和行人的目的地。其后,緊緊圍繞送行下筆,閑筆不多,但顯露依依惜別之情的只有兩處。一是緊接破題之后的“還自嘆”,一是結尾的“須相憶”。自嘆的是中年早衰,多愁多病,不堪離別。這是飽經滄桑后身心俱疲的人發(fā)出的“更能消、幾番風雨”的感嘆。謝安對王羲之說:“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人世的煩擾,生涯的坎坷,對親友的眷念,對重逢的不敢奢望形成中年的感傷,與少年的輕言離別形成鮮明對比。結尾暗用了劉宋范曄與陸凱的風雅故事。范陸相善,離別后,陸自江南寄梅贈詩給范,禮輕、情深、意重。詞人將陸凱詩中淡淡的“聊贈一支春”化作“須相憶”的切切叮嚀,感情色彩由淡雅變得濃重,與這種有力的抒情相配合的是“萬里雪深”的苦寒情景。
除了上述深情款款的兩處之外,全詞是豪邁闊大的。“諸葛表”與“相如檄”這組工整的對仗尤見氣魄。李正之即將入蜀,因而這首詞很用心地在地理上作了一些文章,緊扣蜀地人事或入蜀路徑,大氣磅礴中巧寓心思。“東北”和“西南”是蜀地的東北、西南,諸葛亮和司馬相如的故事都與蜀地密切相關。更須留意的是,兩個典故都與軍事相關。諸葛亮向蜀漢后主上《出師表》,以明北伐之志。司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平撫蜀中騷亂。如此用典,用意明顯,他們切合了稼軒伐金的心意,如今自己困于山林之中,就寄希望于往來的友人,勉勵他們建立如前人般的英雄功業(yè)。這兩個典故都是以文章平天下,或者說是以文章為平定天下的準備、宣言。緊接著,王珣夢獲“如椽筆”的典故更是與筆墨事業(yè)息息相關。王珣夢見妙筆之后,果然擔負起了重要的文職,帝崩后的哀冊謚議都由他來起草。可見稼軒十分推重友人的文筆,希望他能借此建功立業(yè)。同時,他所看重的文筆又非吟風弄月的“虛文”,文才即便不能用來起草戰(zhàn)書檄文直接引導征戰(zhàn),也須用來擔負起與國事相關的重大責任,即所謂的“大手筆事”。詞人自己就曾向朝廷進獻《美芹十論》《論盜賊札子》等大手筆的經綸天下之作,征戰(zhàn)沙場的機會一時之間不易得,轉而以文章干預現(xiàn)實,或許不失為一條報國路徑。
過片處的四個三字句組成活潑的對仗,明白曉暢,如與友人對談。一面寬解行人的離愁,一面要為對方指示入蜀路徑,充滿了大丈夫的瀟灑。辛棄疾曾先后擔任江西、湖北、湖南安撫等職,數次往返于湖湘荊楚間,所以他很有把握地說:“荊楚路,吾能說。”接下來,詞人列出了由信州入蜀所經的荊楚路上的代表性景色:廬山、赤壁、銅鞮,“千古浪”“三更月”,凸顯奇絕景象,氣度不凡。這三個景點是沿途景色的代表,是被詞人列舉的賓語,不僅是詞人自己“說”的賓語,還是對方“寫”的賓語,同時也是前人“寫”的賓語。稼軒要求擁有生花妙筆的友人沿途作詩,將這些美好景色記錄下來。既曰“新詩”,也就意味著它們早已出現(xiàn)在古人筆下:廬山有唐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赤壁有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銅鞮有唐人雍陶的“唯有白銅鞮上月,水樓閑處待君歸”,一系列壯闊的景象闊人心胸、壯人行色,將兒女情長都拋諸腦后。
作者調動英雄故事、沿途景色為友人壯行,其中寄托著深切的勖勉之意。自己壯志難酬,只能終日與鷗鷺為伴,吟風詠月,詩酒自娛,滿腔的報國熱忱、功名抱負轉而寄托在往來的友人們身上,他盼望著被任以要職的賢才能夠到各地大展宏圖,建功立業(yè),復興宋室。若真能如此,即便自己只是身處江湖之遠的旁觀者,也算了卻平生夙愿了。當然,前途的艱險是可以想象的,起頭一句“蜀道登天”,既是對入蜀交通狀況的客觀描寫,又暗示了成就大業(yè)的艱難。開頭是自己以杯酒送行人,結尾是叮嚀友人抵蜀后不忘陸凱寄梅的情意,暗示對方肩負的期望和責任不可忘卻。前呼后應,結構完整。(劉珺珺)
集評 清·陳廷焯:“稼軒《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云:‘東北看謄諸葛表……,如椽筆。’又云:‘赤壁磯頭……須相憶。’龍吟虎嘯之中,卻又多少和緩。”(《白雨齋詞話》卷六)
鏈接 宋代的羈縻州縣。在西南少數民族聚集邊地所設置的只包含少數民族部族的區(qū)域單位,謂之羈縻州縣,也稱“歸明州”“溪峒州”,或作“羈縻州峒”。所謂羈縻,即在這些地區(qū)不用中原漢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辦法,而用較為寬松的方式進行遙控、安撫。宋承襲唐制,并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特有的,把血族組織和區(qū)域關系融為一體的地方單位建制。首先,基本依其氏族部落所在的疆土情況,“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峒”。因無定制,這種劃分很是紊亂,有不滿千戶或百戶的氏族聚落便稱“州”的,有的甚至徒具空名,所以宋代此類州、縣、峒的數目較多。對羈縻州縣一般任命原酋長為知州、刺史或知縣、知峒,賜以印章,職位世襲,并允許其按原來的統(tǒng)治方式鎮(zhèn)領一方。同時,朝廷也尊重其原有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土地經濟制度和等級法律習慣等,使這些地區(qū)仍能保持其原有的社會結構。朝廷在賦稅上一般也給予優(yōu)待,還常常支犒給銀、茶、鹽諸物以示安撫。彼此關系主要以朝貢和封賜活動為聯(lián)絡紐帶。對各族間互相仇殺、爭斗,朝廷一般不介入;出為寇盜者,朝廷也常予寬貸。唯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反叛或反抗斗爭時,朝廷才派軍隊鎮(zhèn)壓。地方官吏和周圍漢人如擅自失當處理藩漢關系,朝廷都予嚴懲,以竭力維持和平安定的現(xiàn)狀。在羈縻州縣外圍地區(qū)或建置一些鎮(zhèn)、寨監(jiān)臨之,以防不測。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滿江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