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市中心,古稱“立馬山”。唐代,人們見四面環繞的山峰,宛如五條巨龍盤踞,立馬山突出其中,形同“龍珠”,構成“五龍搶珠”之勢,故改稱“珠山”,相沿至今。山上有一龍珠閣,其前身為亭。唐代中期,官府即在此建造“聚珠亭”,宋時更名為“中立亭”,明朝天順年間則改為“朝天閣”。明萬歷時,御窯督監潘相在珠山新建“環翠亭”,與舊有的建筑一起,仍統稱“朝天閣”,作為督陶官的公署。明末清初朝天閣重修,易名為“龍珠閣”。現在的龍珠閣是1990年重建的,共6層,高34.5米,建筑面積1560平方米。閣內置有瓷都著名書畫家、古陶瓷專家的作品和著作,陳列著明正統官窯燒制的巨型龍缸及在珠山出土的珍貴的明代官窯瓷。龍珠閣自唐以來,幾度興毀,是座反映景德鎮千年歷史的代表性建筑。尤其明清兩代,該閣與官窯緊密相關,被視為官窯的標志和瓷都的城徽。珠山地段是元、明、清三個封建王朝官窯所在地。景德鎮最早的官窯是元王朝于1278年設在此地的浮梁瓷局。明代在元浮梁瓷局的基礎上于洪武元年(1368年)設立了御器廠。清王朝繼續設立官窯,順治十一年(1654年)改御器廠為御窯廠。據史料介紹,清御窯廠從現在的龍珠閣延伸至市政府,占地數十畝。
〔現代散文〕 1973年冬天,當時任英國駐華大使的考古學家艾惕思,專程從北京來到景德鎮,他風塵仆仆,剛放下行李,就提出要參觀龍珠閣。中國的名樓勝閣很多,或許龍珠閣還榜上無名,為何這位大使先生對它竟如此關注呢?原來他早已從照片上看到了景德鎮珠山龍珠閣的風采。這照片是登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普蘭士頓所著的《明代官窯考》上。此人1933年曾來景德鎮考察,拍下了一張當時“龍珠閣”的照片。
是的,珠山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的。因為這里是元、明、清三朝制造皇宮用瓷的官窯所在地,曾燒制過許多精美無比的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元代,這里設立了瓷局,是最早的官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出于宮廷及外交方面用瓷的需要,欽命景德鎮設御器廠,燒制皇宮和朝廷所需的各類瓷器。這御器廠是在元代官窯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設在珠山。歷明、清兩代27個帝王,五個多世紀,御器廠或御窯廠都在為皇宮和朝廷服務,直到辛亥革命,帝制崩潰,才算結束。可是當袁世凱復辟帝制時,還未忘記下令燒御瓷,雖然他皇帝夢很快破滅,但為此特制的一批瓷器還是燒造出來了,稱為“洪憲瓷”。這批精美的瓷器成了袁氏開歷史倒車的記錄。
如果說地名“景德鎮”來源于宋代真宗皇帝的年號,那么,“珠山”之被承認,就得助于歷代官窯及其精美瓷器了。“珠山”既有具體所指,也可代指景德鎮,諸如珠山大道、珠山八友、珠山飯店等都是屬于景德鎮的。
作為官窯,已成為歷史。官窯的遺址上建起一幢幢現代樓房,可就在這現代樓房的底下,正沉睡著無以計數的奇珍異品。皇帝用的瓷器,須完美無瑕,同時他人不能擁有,否則是犯上,罪過不小。落選或多余的御瓷,要砸碎、深埋,這就為后人的考古研究埋下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87年重建龍珠閣時,就發現了大量的明代成化官窯的瓷片,這些瓷片可復原出2000余件標有絕對紀年的珍品,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成化官窯瓷總數的二十多倍。有的學者曾斷言,現今全世界傳世的中國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只有100多件,這一結論已被這次令人眼花繚亂的發現所推翻。在已經復原出來的瓷器中,有許多是只見史書記載而不見傳世的孤品,為世界所矚目。
珠山地段現在是景德鎮的行政和商業中心,作為當年御窯廠兩翼的中山路和中華路,其格局依舊,但已不是“十里長街半窯戶”了,而是商店云集,行人如織。在眾多的商店中,引人注目的是各色瓷器商店,其門面之多,瓷器之豐富,是別的城市任何街道所難以見到的。街上熙來攘往的人們,耳濡目染著瓷,交談議論著瓷,肩掛手提著瓷,真可謂無瓷不成街。
御窯廠的標志——龍珠閣,1990年重建竣工后,已對游人開放,它古樸典雅,金碧輝煌,與歷史上的龍珠閣相比,其規模和氣勢都是空前的。登上閣頂,憑欄遠眺,千年古鎮盡入眼底,南山拱秀,昌水環流,高樓櫛比,街道縱橫。現代氣息也會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就是這座城市,古代就曾“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燭天”,被稱之為“四時雷電鎮”。
(張樂)
〔民間文學〕 明朝萬歷年間,太監潘相到景德鎮來監制瓷器,他把技術最好的窯工挑選出來為皇帝燒制“龍缸”。龍缸口徑有三尺,厚三寸,高二尺八寸。因為件頭大,當時技術不高,因此一次又一次都燒不成功。封建帝王卻以“違抗圣旨”的罪名,毒打和殺害了許多窯工,燒龍缸的把樁師傅中有一個名叫童賓的,是浮梁縣人,父母死得很早,從小就來到窯上學徒,燒了幾十年的窯,手藝好,為人又很剛直,窯工們都很敬愛他。他自從接受燒制龍缸的任務以后,就知道是大禍臨頭了。
有一次,童賓正帶著窯工們小心翼翼地在燒龍缸,不料到快要歇火的時候,只見一陣白光升起,大家全身冷了半截,原來火力太猛,窯全部倒了。潘相聽到這個消息,連忙趕到龍缸窯,見面就打了童賓八十大板,其余窯工也受了毒打,并傳話下去:“下次不成,加倍處罰。”第二次、第三次……雖燒得好些,只是潘相挑選的標準要“萬里無云”,龍缸上哪怕有芝麻大疵點也不行。幾十件也挑不上一件,一不合意,不是扣工錢就是責打。全窯的工人被折磨得都脫了人形,眼看限期又近,大家更是著急。這時童賓很沉痛地向大家說:“弟兄們,我們完不成燒龍缸這個差事,是死定了。我看與其大家都遭殃,不如讓我拼著一條命去碰碰吧。”窯工們聽說童賓要一個去拼命,便爭著嚷起來:“不能!不能!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決不能讓你一個去受罪。”童賓堅決地說:“我死不是隨便去死,我要死得轟轟烈烈,不能再讓潘相活活逼死你們,因為你們都還年輕。”這時,“御窯廠”的差役正敲著大鑼、拿著大棍巡邏來了,童賓對大家說:“你們聽聽,催命鬼又來了!”說著,趁窯工們不注意,將身向火候正旺的窯門口一縱,撲通一聲,跳進窯里。窯工們連忙來扯,那里來得及,便大喊大哭起來。其它窯上的工人們,聞訊都奔向龍缸窯,人人落淚,個個憤怒,都異口同聲地說:“童師傅是被潘相這惡棍逼死的,橫豎大家活不成了,不如去找這個壞蛋算帳,一齊拼了吧!”潘相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屁滾尿流,帶著幾個親信,從屋后狗洞里鉆出去,摸到河下,找了一只小劃子,急急忙忙逃往饒州府去了。
童賓以身蹈火后,激起了全鎮百姓暴動,焚燒稅署和官窯廠房,封建官府為了緩和人心,不得不封童賓為“風火仙”,并在御器廠東側為他立祠。祠內供奉童賓坐像,即風火仙師像,兩邊是瓷窯各工種的師祖神像。祠名為“佑陶靈祠”。
(江烏 整理)
上一篇:詠《蕪湖·玩鞭亭》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甪直》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