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蘇軾·念奴嬌》蘇 軾
蘇 軾
赤壁懷古①
大江東去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③,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⑤,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⑥,小喬初嫁了⑦,雄姿英發⑧。羽扇綸巾⑨,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⑩。故國神游(11),多情應笑我(12),早生華發(13)。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14)。
注釋 ①赤壁:見本詞鏈接。②大江:古代專指長江。③故壘:舊時的營壘。④周郎:《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也……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⑤驚濤:迅疾的波濤。驚,迅疾的樣子。⑥當年:正值壯年。⑦小喬:三國時喬公有二女,才色過人,長女大喬,嫁給了孫策,次女小喬,嫁給了周瑜。赤壁之戰時小喬嫁給周瑜已經十年。⑧雄姿:儀態杰出非凡。英發:才華橫溢。⑨羽扇:鳥羽做的扇子。綸(guān)巾:古代的一種冠,用青絲綬做成。⑩強虜:強敵。一本作“檣櫓”。(11)故國神游:即神游故國,這里的主語是周瑜。故國,原指故都,這里指赤壁古跡。(12)多情:代指多情的周瑜。(13)華發:白發。(14)酹(lèi):以酒灑地表示祭奠。
后赤壁賦圖(局部)【宋】喬仲常 美國堪薩斯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鑒賞 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代表了他所開創的豪放派詞風的最高成就。這首詞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這里面有極致的贊美,也有嚴厲的批評。可無論如何,它對后代詞人(尤其是豪放派詞人)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它所表現出的藝術感染力,使得婉約派詞家對它“不嚴格入律”的指責,顯得非常蒼白。
時間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與幾位朋友游覽黃州赤壁,寫下《赤壁賦》的同時,也留下了這一傳唱千古的詞篇。此時的蘇軾來黃州已經兩年半,政治冤獄、生活苦難給他帶來的心理沖擊都已漸漸淡去,在不斷思考宇宙、人生的時候,他的心靈也得到了解脫。隱逸出世的生活伴著親耕親作的樂趣,使他對生活有前所未有的滿足,對自然有前所未有的敏感,對歷史有前所未有的通達(這些從詞中都可以感受到)。在這種心境下,當面對著浩蕩東去的長江時,曾經的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在浪花濤聲中再次重現。他的思緒隨巍巍聳立的赤壁,隨凄涼蕭條的故壘,回到了幾百年前。
開篇“大江東去”一句寫盡無垠的時空,使得全詞一開始就一片蒼茫。它明寫眼前江水的奔騰,暗喻亙古時間的流逝,四字便包容了宇宙。“浪淘盡”句,接續前句語意,“千古”二字把時間的隱喻直接點明,而“淘”“盡”二詞則更形象地給這一隱喻加上了歷史的悲涼和無奈。“風流人物”再由景色引入人事,為下文敘述歷史張本。這一整句,不僅語意連貫、取譬渾成,而且氣魄極其宏大。接下來的“故壘”四字,仍是寫景,然已經不是自然之景,而是歷史之景;“故壘”這個詞又往往與“蕭蕭”的感覺相聯系(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故壘蕭蕭蘆荻秋”),用在這里,蕭瑟悲涼之感油然而生。“人道是”的意思是“有些人這么說”,可見蘇軾自己也知道,至少也懷疑這里并非真正的赤壁戰場。“三國”“周郎”“赤壁”這是三個詞的單純排列,或者說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組合,卻勾勒出了一個極其波瀾壯闊的英雄時代。
既然上文已經開始勾勒那個英雄時代,那接下來理應進入對歷史的回憶,可是蘇軾沒有這么寫,而是又回到眼前的景色上來。“亂石穿空”三句的描繪不僅形象真切,而且氣勢磅礴,它們密切聯系,仿佛一組電影鏡頭,具有了動態的效果:先是近處,嶙峋的亂石突兀矗立,幾欲射穿天空,而迅疾的波濤猛烈地拍擊著亂石林立的江岸,波濤拍擊處,揚起高高的浪花如一堆堆積雪,在半空中聚集、消散。如果說從“浪淘盡”到“周郎赤壁”,詞意因寫及歷史而有些許的低沉,到了“亂石”三句,則忽然直走高昂。這種先抑后揚的筆法,在本詞中達到了驚心動魄的效果。但蘇軾這樣寫卻又不單是為了描摹眼前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要把當年波瀾壯闊的事件全部融入到對景色的描繪中。這種即情寫景、又情又景的寫法,實在神妙。接下來“江山如畫”一句從一個更高遠的角度,總寫了這一切景色,這即是作者眼前的景色,也是數百年前的景色。而由這種“如畫”的景色,我們自然聯想到了活動在其中的“多少豪杰”。美景仿佛給這些豪杰增添了額外的美麗,而豪杰更給如畫的江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詞寫到這里,整個敘述都已經完全進入了對歷史的回憶。
下闋由“遙想”二字領起對歷史的追想,所有的筆墨都落在了一個人身上:當年的周公瑾。“當年”二字本詞注釋里解釋成“正值壯年”,不過也未嘗不能作為一個單純的時間詞來理解。“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這三組詞所要共同表現的,都是一個英武聰慧、年輕有為的大英雄形象。當然,這其中也有藝術夸張,比如赤壁之戰的時候,小喬嫁給周瑜已經十年,并非初嫁,說初嫁是為了凸顯周瑜的意氣風發。下文的“羽扇綸巾”也是接著描繪這種意氣風發的形象。緊跟著,對英雄的描繪由靜態進入了動態。“談笑間”一句短短九字便寫完了赤壁大戰,并把周瑜的機智儒雅寫到了極致。讀這句詞,我們可以想到這樣一幕場景:周瑜與手下將領站在赤壁岸邊(正如同作者此時),遙望戰場,與諸將歡言談笑;他指揮若定,羽扇所指,強敵土崩瓦解。這也是種略帶夸張的寫法,但給人的卻是真實而強烈的印象。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蘇軾在描繪這一幕的時候,是在以周瑜自況,他滿腔的報國熱忱,都借此得到了發泄。
“故國神游”兩句歷來解釋多有分歧,啟功《啟功叢稿·題跋卷·坡詞曲解》認為:“故國者,周瑜之故國也。周瑜往矣,‘故國神游’者,詩人設想周瑜之神來游其故國也。‘多情’者,謂周郎之多情也。以彼之英發,見我之早衰,自應相笑。然其相笑,非由鄙棄,正見其‘多情’耳。”這種解釋比較通達、圓融,而且主語是周瑜的話,與前文更能緊密銜接。不過上文我們說,蘇軾這里未嘗不是以周瑜自況,那么“多情應笑”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笑”:作者從英雄的夢中猛然醒來,卻發現已是兩鬢霜白。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比下,壯志難酬和年華老去的哀傷,至此達到頂峰。可是蘇軾卻用談笑的口氣說這是因為“多情”,這是一種強烈的自嘲,也是一種無奈的自我安慰。如果是黃州之前或者初到黃州時候的蘇軾,他大概不會有如此的平靜,可是現在,他的心靈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平和。“人間如夢”這四個字便是他解脫內心的法寶,也是他對歷史和現實的總結。然而仔細想來,既然“人間如夢”,接下來又何必再“酹江月”呢? 這還是因為,作為一個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蘇軾的心中永遠潛藏著那份不可名說又不能不說的理想。于是壯志難酬的憂傷,強烈而復雜的矛盾,追求內心平和的迫切愿望,看穿宇宙人生的睿智思考……最終化作一杯對天地(江月)的祭奠,對歷史、英雄的祭奠,也是對自己生命的祭奠。
關于本詞還有很多爭論。比如以此詞為代表的蘇軾豪放詞與以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代表的婉約詞的優劣比較,前人就已經有過許多的議論,清代沈謙《填詞雜說》說:“詞不在大小淺深,貴于移情。‘曉風殘月’‘大江東去’,體制雖殊,讀之皆若身歷其境,惝怳迷離,不能自主,文之至也。”這是很通達的觀點。再比如這首詞的異文較多,“浪淘盡”有作“浪聲沉”,“三國”又作“當日”,“周郎”作“孫吳”,“穿空”作“崩云”,“拍岸”作“裂岸”,“談笑”作“笑談”,“強虜”作“檣櫓”,“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作“多情應是,笑我生華發”,“人間”作“人生”,“如夢”作“如寄”,“酹”作“醉”等等,關于它們的孰是孰非,孰優孰劣,前人多有論說,茲不贅述。(姚蘇杰)
集評 宋·俞文豹:“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吹劍續錄》)
清·黃蘇:“題是懷古,意謂自己消磨壯心殆盡也。開口‘大江東去’二句,嘆浪淘人物,是自己與周郎俱在內也。‘故壘’句至次闋‘灰飛煙滅’句,俱就赤壁寫周郎之事。‘故國’三句,是就周郎拍到自己。‘人生似夢’二句,總結以應起二句。總而言之,題是赤壁,心實為己而發。周郎是賓,自己是主。借賓定主,寓主于賓。是主是賓,離奇變幻,細思方得其主意處。不可但誦其詞,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蓼園詞選》)
鏈接 赤壁。著名古戰場,東漢末年,孫、劉聯軍在此處擊敗曹操。據有關史料記載,湖北江漢之間叫赤壁的地方共有五處,分別為蒲圻(今湖北赤壁)赤壁山,武昌縣西赤磯山,武漢縣西南臨嶂山南峰,漢川縣城西八十里赤壁草市,黃州城西赤鼻山。一般認為,周瑜破曹操之赤壁是蒲圻赤壁山或者武昌赤磯山,而蘇軾懷古之處的黃州赤鼻山(又名赤鼻磯)并非赤壁之戰的主戰場。
拗句。詞體中突破常用聲律規范的句式,謂之拗句。詞為依調而作,同一詞調的作品在句式上大體規范整齊,從而形成固定的格律,但是,有些詞人在創作中為了不因律害意,或者為了某種特殊聲情表達的需要,有時對固定句式的格律有所改變。如《念奴嬌》一調結句六字,依照格律規范,韻腳為仄聲,第二字用仄聲,第四字應為平聲,但蘇軾用此調所作本詞,結句“一尊還酹江月”,第二字改用平聲,第四字改用仄聲,即為“拗句”。有時,這種“拗句”為他人所沿用,遂形成此調的一種“變格”。(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上一篇:《兩宋詞·沈唐·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