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中國萬歲 民立萬歲》原文與翻譯、賞析
秋深矣,鳴蟬寂矣,草木搖落矣,萬籟無聲。時聞寒蟄①,似斷似續,如訴如泣矣。此佳節乎?而有心人當之,頓生無窮之感。悲天歟,憫人歟,噫,如此乾坤吾何獨為此佳節賀②,吾亦悲憫中人也。
而孰意萬卉將零之時③,獨有植立于風霜之表,經秋而彌茂者④,此何物?吾愛其色,吾慕其香,吾特敬其有超出凡卉之氣概。此花耶,此名花耶?此豈非世人之所謂晚節黃花也耶⑤?噫嘻! ……晚節黃花。噫嘻! ……晚節黃花。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未能忘⑥。” 當物而思,其思深矣。香草美人,今昔不遠。當此名花照耀東大陸之際,而更有其色、其香、其氣概,堅于彼,壽于彼,璀璨如彼者是何物⑦?非國香乎! 萬花環繞,民立現矣⑧。是為民立發祥之日,是為民立出世之瑞。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⑨。”此非昔人之所自命也耶。民立之際此時會,此佳節之中而產民立。天之厚民立,民立敢不自重。大凡一杰物之出現此社會,與此社會即有際地蟠天之關系⑩,否則新事業無異乎陳死人。倘其適宜于此社會也,雖百劫而不磨,而其精光浩氣,時來時往于兩大之間; 時隱時現于世人耳目之喪,待時而出,自足風靡乎一世。而社會寶愛之,而國家更須珍惜之,夫然后,始能自立于四面楚歌之中,以造福于國民。是以有獨立之民族,始有獨立之國家; 有獨立之國家,始能發生獨立之言論。再推而言之,有獨立之言論,始產獨立之民族,有獨立之民族,始能衛其獨立之國家。言論也,民族也,國家也,相依為命,此傷則彼虧,彼傾則此不能獨立者也。嗚呼! 豈不重歟?
秋高馬肥,記者當整頓全神以為國民效馳驅(11),使吾國民之義聲馳于列國; 使吾國民之愁聲達于政府; 使吾國民之親愛聲,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而團體日固; 使吾國民之嘆息聲,日消日滅于恐慌之市面,而實業昌,并修吾先圣先賢聞人巨子自立之學說,以提倡吾國民自立之精神; 搜吾軍事實業,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獨立之歷史,以培植吾國民獨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識,世界之實業,世界之學理,以輔助吾國民進立于世界之眼光。此則記者之所深賴,而愿為同胞盡力馳驅于無已者也,雖然,未已也。
內憂外患相逼而來,東海愁云浸及滿洲原野,歃血之約(12),恐又使馬首欲東者轉而西圖。新亡國民之臭名,豈獨戴高帽子之族,含無窮之痛乎?嗟嗟! 將不遠矣。迎秋一葉,已先零矣,恐此后切切凄凄之聲難斷也。本報同人生此時,自痛其智之僅能如此,自信其政見之亦足以濟此,所補助于國民者,則此后對外當如何有一定之方針,對內當如何有一定之改革,對經濟恐慌當如何有一定之補救法,對人心卑下當如何有一定之救濟法,容他日分析言之。不敢以訛言亂國是(13),不敢以浮言傷國交,不敢以妄言愚弄國民。所自期者,力求為正確之言論機關而矣,力雖不逮(14),不敢不勉(15)。
夫前數年吾國之言論界,其氣魄之雄健何如,其議論之慷慨何如,其精神之發越何如,而今日者則何如? 或者曰,此皆冥頑不仁之政府所致也(16),而又何言! 記者曰: 吾思此吾欲哭,吾哭此吾欲吊,吾吊此吾欲作招魂篇(17),吾特名之曰 “騷心”。夫離騷非愛國者之所作乎! 其生也,誰知之?其死也,誰憐之? 而其忠愛之心,則自信之。記者讀而泣,泣而又讀,則請誦其辭于同胞之前曰: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18)。”
【鑒賞】 《中國萬歲 民立萬歲》是于右任為《民立報》寫的發刊詞。原載于1910年10月11日 《民立報》。在這篇發刊詞里,作者以 “晚節黃花”作比,表明了 《民立報》堅守的節操,明確表達了 《民立報》 的主要宗旨。文章的標題既是對中華民族、對國民自立精神的祝頌,又表現了國家獨立與言論獨立“相依為命” 的關系。
《民立報》創刊之日,恰是庚戌年中秋節。作者憑借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描寫出蕭瑟凄清的秋日之景: “秋深矣,鳴蟬寂矣,草木搖落矣,萬籟無聲”,這既是自然之景,也是凄寒禁錮的清末社會的氛圍。然而在這凄迷的秋日里,作者“獨為此佳節賀”。為何?是那經秋愈艷愈香的“晚節黃花” 嗎?既是又不只是。作者見黃花而想的是另一名花“更有其色、其香、其氣概,堅于彼,壽于彼,璀璨如彼者”,比黃花更香更艷、更堅強、更長遠,那是什么呢? “非國香乎! 萬花環繞,民立現矣”,原來作者是在祝賀《民立報》的誕生。《民立報》誕生于中秋佳節,已是得天獨厚,又怎 “敢不自重”,就像那有 “內美”,又“重之以修能”的屈子。作者對《民立報》寄托了無限希望: 它將關聯著驚天動地的變革,又將歷 “百劫而不磨”,并且 “社會寶愛之,而國家更須珍惜之”,“自立于四面楚歌之中,以造福于國民”。繼而,作者迂回闡述“獨立” 三要素:國家獨立、民族獨立、言論獨立,三者“相依為命”。特別指出 “言論也,民族也,國家也,相依為命,此傷則彼虧,彼傾則此不能獨立者也”。闡述了 “獨立的言論”的重要性,這也就是《民立報》的節操。
接著,作者明確表達了《民立報》的主要宗旨,那就是傳達民聲,“提倡吾國民自立之精神”,“培植吾國民獨立之思想”,增進知識、開闊視野,輔助國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內憂外患相逼而來” 至“不敢不勉”,作者進一步闡明創辦《民立報》的意義和目的: “力求為正確之言論機關而矣。” 即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不可放棄努力,從而更堅定了信念。
最后一段,作者以 “騷心”署名,表明了他同《離騷》作者屈原一樣,懷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最后作者以屈原詩句“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更是表明為直言而不怕遭禍的諍諍節操。
這篇發刊詞以寫景開頭,引人入勝,然后即景生思,把在凄寒嚴酷的社會氛圍中創辦的《民立報》,比作在萬卉將零時盛開的“晚節黃花”,巧妙而意蘊深長; 又以愛國詩人屈原《離騷》中的詩句來表明心志、引發議論。其中關于“獨立的言論”議論迂回往復、說理縝密,令人心服。作者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與說理的邏輯性有機結合,使之文質兼美,情理俱佳,所以一發表就受到了社會的贊譽,稱之是“鴻文巨著,美不勝收”。
上一篇:林覺民《與妻書》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