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賀鑄·琴調相思引》賀 鑄
賀 鑄
送范殿監赴黃岡
終日懷歸翻送客①。春風祖席南城陌②。便莫惜、離觴頻卷白③。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何處投鞍風雨夕④。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縱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⑤。勤書尺⑥。夢咫尺。勤書尺。
注釋 ①翻:反而。②祖席:餞行的宴席。祖,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的一種儀式。陌: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泛指道路。③觴:喝酒用的器具。卷白:快飲,豪飲。宋黃朝英《緗素雜記》卷三“白波”條云:“蓋白者,罰爵之名。飲有不盡者,則以此爵罰之……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④投鞍:解鞍投宿。⑤咫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謂接近或剛滿一尺,形容很近的距離。⑥書尺:尺牘,書信。
送別圖【明】 文伯仁
鑒賞 本詞為贈別詞。上闋主要描寫離別場景,下闋展開聯想,遙想別后情景。全篇滲透著依依不舍的情緒,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上下闋內容迥異,卻以友情這一條感情脈絡將全文內容融匯一體。全詞情景交融,言情懇切。
上闋“終日懷歸翻送客”一句中“送客”一詞揭示主旨,呼應詞題《送范殿監赴黃岡》。“懷歸”二字暗示“送客”不是在故鄉送客,而是客中送別。“翻”為輪番、多次之意,故友一個一個的離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漂泊異鄉。孤獨寂寞、渴望歸鄉的心情自然是與日俱增,所以以“終日”修飾“懷歸”二字。詞人渴望離開此地回歸故里,但是每次送走的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隨著朋友一個個的離去,鄉愁加上因友人離去帶來的孤獨感,使得感傷情緒更為強烈。帶著這種心情,詞人送客時看到的滿眼景物自然也蒙上了一層感傷色彩。如此開篇為全文奠定了悲涼凄清的感情基調。
“春風祖席南城陌”一句,“春風”揭示了離別的時間、“南城陌”表明了地點。“祖席”為餞行的宴席。春季易讓人生愁苦之感,諸如“街東酒薄醉易醒,滿眼春愁銷不得”(唐白居易《長安春》)、“春愁酒病成惆悵”(歐陽修《蝶戀花》)。而“南城陌”也非熱鬧場所。令人感傷的時節、僻靜的地點,使得整個送別過程都在一種冷清、悲涼的氣氛下進行。
送客自然要設宴餞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寫了贈別宴席。詞人避開對酒宴細節的瑣碎描寫,僅僅抓住一句席間的勸酒辭“卷白”,既簡練、真實而又意義豐富。主客相對無語,只顧飲酒,一方面寫出了離別時的淡言寡語、借酒消愁,同時又表現出二人不舍分離、友情深厚。“莫惜”酒錢,“頻”舉杯,這與唐李白《將進酒》中“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有著相似的豪情,都表現出對友誼的重視超出了對其他事物的關注,友情之深厚可見一斑。
“動管色,催行色”四句為疊句。酒酣之際席間奏起了凄婉的管樂。相同語句的重復運用頗似樂曲循環往復的樂章,仿佛凄涼哀傷的樂曲在耳邊回蕩。疊句的運用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三字短句音節急促,更是讓人對“催行色”一句感同身受。
下闋在上闋敘事的基礎上筆鋒一轉,擬想別后的情景。“何處投鞍風雨夕”應為“風雨夕何處投鞍”:風雨交加的傍晚,范殿監將在何處解鞍歇息?還未登程就已經開始為他旅途中的困難擔憂,這種擔憂體現了細致入微的關懷,而細致人微的關懷又充分體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此句是對上闋所寫情感的呼應和延續。
“臨水驛,空山驛”四句疊句簡略概括了友人山程水驛的路途生活的整個動態過程;旅途中除了“臨水驛”便是“空山驛”,表現了友人路途中的寂寞乏味,詞人對友人的細致入微的關懷也隱見其中。
“縱明月相思千里隔”至結尾數句,話鋒一轉,一改前文凄涼的情調,灌以豪壯灑脫之氣,出人意料。至此一別,相隔“千里”,只能望“明月”而“相思”,也不知何時再能相見。與唐白居易《三年別》中“悠悠一別已三年,相望相思明月天”情感上頗為相似。但詞人僅僅加了一個“縱”字,便立刻顛覆原有的感情基調,雖然相隔千里,但是“夢咫尺”,“勤書尺”,真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疊句的運用著重強調了這一觀點,既是對自己的安慰,也是對友人的囑托。
本詞最大的特點是疊句的使用,一方面營造了詩意的氛圍,增強了表達效果,另一方面增強了詞的音韻美,使詞作朗朗上口。(劉錢妮)
鏈接 宋代百官道路相逢儀制。宋太祖時曾對百官道路相逢儀制粗作規定,宋真宗時又詳定其制,其具體內容是:文武百官遇宰相、樞密使、參知政事,并避。兩省官侍郎、常侍以下遇三師、三公、尚書令則避;遇仆射,給舍以上斂馬側立,起居郎以下則避。給舍以上遇御史大夫、中丞,分路而行。起居郎以下遇大夫、給舍以上,斂馬;遇中丞,分路而行。御史大夫遇三師、三公、尚書令則避,遇仆射、東宮三師、尚書丞郎、兩省侍郎,分路而行。中丞遇大夫避,遇仆射斂馬,遇尚書丞郎、常侍以下至正言、東宮三師三少、太常卿、金吾上將軍,并分路而行。知雜御史遇中丞則避,遇左右丞斂馬,遇尚書侍郎、諸司三品、金吾大將軍、統軍、諸衛上將軍,分路而行。三院同行如知雜例,不同行,遇左右丞則避。尚書丞郎、郎中、員外遇三師、三公、尚書令,則避。郎中、員外遇丞郎,則避。太常博士以下朝官遇本司長官、三師、三公、仆射、尚書丞郎、大夫、中丞、知雜御史,并避,權知判者不避;遇兩省給舍以上,斂馬。京官遇丞郎、給舍、大卿監、祭酒以上及本寺少卿監、司業,并避。諸軍衛大將軍以下遇上將軍、統軍,亦避。詹事遇上臺官,如卿監之例。庶子、少詹事至太子仆遇東宮三師、三少,并避;遇上臺官,如少卿監例。中允以下遇東宮三師、三少,并避;遇賓客、詹事,斂馬;遇上臺官,如太常博士例。應當避尚書者,也都避三司使。權知開封府者,照其本官品避。其臺省官雖不合避,而職在統臨者,并避。武班、內職并依此品。當避路者,若被宣召及有所追捕,許橫越道路。分路者,不得籠街及占中道。
上一篇:《兩宋詞·曹組·撲蝴蝶》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姜夔·琵琶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